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打卡攻略来了→ 第二座国家植物园花落广州

华南国家植物园来了!

大城有名园,今日上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记者看到,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招牌在园区正门正式揭幕,七个红色大字鲜艳又醒目。在正门前的草坪,也有刻有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石碑招牌。

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打卡攻略来了→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打卡攻略来了→

2022年6月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华南国家植物园建成后,将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遥相呼应,组成中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科研成果和植物展示将走出植物园大门,通过更美丽的园景和更有意义的科普活动,实现“大城名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名城有名园,

植物园是一个城市的生态名片,

城市也如一座功能强大的温室,

为植物园的发展保驾护航,

城市与植物园相辅相成。

在全球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广州是仅有的两个拥有世界一流植物园的大都市之一,也是北回归线上唯一具有全球一流植物园的城市。

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打卡攻略来了→

华南植物园

在“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广州,不仅有着多种地形地貌和条件优越的天然环境,而且有着2200多年建城的历史沉淀,更有着国际大都市的实力基础和国际美誉,因此在广州建设国家植物园,既有优势又有必要性。

为什么建国家植物园体系?

聚焦迁地保护

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

如果说“保护濒危物种”是植物园的使命,“活植物收集及其信息管理”是植物园的灵魂,那么国家植物园的设立,则代表了一个国家植物迁地保护和研究的最高水平。

作为全球北回归线上绝无仅有的绿洲,华南国家植物园建成后不仅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遥相呼应,组成中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更能承担全球北回归线植物物种保护的重任。

从高空俯瞰,华南植物园的湖畔静谧地盛开着四朵巨大的“木棉花”,这就是被认为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世界植物温室群景区”。

中国需要国家植物园体系,通过综合考虑物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共同制订国家保护行动计划,最终把我国100%的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起来并实现可持续利用。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成为国家植物园以后,华南植物园要与其他的国家植物园,以及植物园的兄弟单位一起来探索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国家植物园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包括做一些国家植物园的标准。另外,还要进一步聚焦国家的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在迁地保护我们国家的战略生物资源植物、本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以及有重要价值的经济植物等。

为什么选择广州?

优越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

“纵观全国城市,广州是超大城市中少见的兼备山、水、城、田、湖、海等多种地形地貌的城市。”在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看来,广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优势,为建设国家植物园提供了独有的先决条件。

地涌金莲

据统计,广州现有维管植物多达230科1362属3516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广州就有20种。其中水松和伯乐树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广州有5种。

吴敏说,目前广州是全球34个生物热点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罕见的绿色明珠,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核心分布区,其所在的热带亚热带维度地带被誉为全球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另外,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是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州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广州还是中国三大园林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的发祥地。

“这些自然条件和城市本地优势,都为广州在植物保护、研究、科普等方面,提供了充足可行性。”吴敏说。

为什么选择华南植物园?

珠三角75%的乡土园林绿化植物来源于此

关于华南植物园的优势,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首先,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华南植物园综合排名全国前列。

其次,华南植物园长期立足华南,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其植物学、生态学、农学的学科排名在全球前1%。

华南植物园

第三,华南植物园是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最高级成员单位,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项目办公室、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秘书处、世界木兰中心挂靠单位。2019年国际评估认为,华南植物园在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排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目前珠江三角洲75%的乡土园林绿化植物的源头都来自华南植物园,在植物资源方面华南植物园拥有很大的优势。

据悉,华南植物园目前迁地保护植物17168个分类群,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在“3E(Endemic本土特有、Endangered濒危、Economic经济)植物的20000-2000-20-2综合保护计划”中,计划未来3~5年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物种数达20000种,筛选2000种具经济价值的种类向地方政府推荐使用,选取200种开展基于植物园的研究,选取20种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或特色物种开展野外回归和开发利用,评价出2种进行大规模经济利用,为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模式,同时为中国部分地区的植物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示范。

探索未知资源、保护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重大使命和国家战略选择。而国家植物园将在我国植物园体系发挥核心、骨干和引领作用。

下一步,华南植物园将建立国家植物迁地保护中心,通过开展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建设,提高植物迁地保护质量和效率,物种保育数达20000种,使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95%得到有效保护。

未来:

让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广州城市生态名片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生境丧失或者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等,大约有10%的植物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广州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受威胁的陆地地区之一。因此,保护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

例如,在广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普通野生稻的生境已经受到严重干扰,分布区内被野芋、蔓生蓁竹和象草等所覆盖,在近几年多次调查未见其踪影,此物种在广州地区已经野外灭绝。

此外,广州市有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穗花杉、观光木、短萼黄连、走马胎和巴戟天等5种,其中短萼黄连、走马胎、巴戟天因药用价值极高,采挖非常严重,在野外零星分布,目前已很难发现较多个体和较大居群。

“广州位于南亚热带地区,是全球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但植物迁地保护明显不足,目前植物园保育的植物物种数量不足25%,因此,广州建设更高层次的植物园,植物保护和研究将填补同纬度植物园迁地保护科研的不足。”吴敏说。

吴敏表示,广州市将重点开展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将物种保育提升到2万种以上,使华南珍稀濒危物种95%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同时,研发极端生境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工具和关键技术,为全球热带亚热带植被迁地保护工作提供中国方案,有效填补全球同纬度区域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科研不足,实现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走在全球前列。

未来,广州将致力于南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岭南园林园艺展示水平,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支撑湾区绿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你需要了解的华南植物园

领先优势

1.综合排名全国前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

2.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其植物学、生态学、农学学科排名在全球前1%。

3.是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最高级成员单位,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项目办公室、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秘书处、世界木兰中心挂靠单位。

2019年国际评估认为,华南植物园在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排名居世界前列。

建设内容

1.建设华南种质资源库,提升迁地保护能力。

2.建设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3.建设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及示范点,提升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4.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提升科普教育能力。

5.建设高水平专类园,改造基础设施,提升植物园园容园貌和美誉度。

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现今不仅拥有

保育和展示区、科研和生活区、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大部分,

还拥有广东鼎湖山和鹤山

两个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

小良热带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定位研究站

等一批野外生态观测研究站点,

以及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

华南植物园研究涉及植物科学各领域

研究成果屡获殊荣。

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从植物分类学起步,在中国植物学界的学术地位很快确立。在90多年的峥嵘岁月中,华南植物园的研究已涉及植物科学各个领域,近年来研究成果更是屡获殊荣。

王莲

“见血封喉”毒箭木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虎颜花

炮弹果

华南植物园从植物分类学起步,确立了在中国植物学界的学术地位。

华南植物园的植物遗传学研究曾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

华南植物园已收集到兜兰属原生种79个,优良兜兰亲本300多个。

华南植物园承担着濒危物种收集、在栖息地破坏或退化时拯救的任务。

华南植物园充满科技感的温室区。

作为濒危物种的“诺亚方舟”,植物园承担着濒危物种收集、在栖息地破坏或退化时拯救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华南植物园将继续保护本土植物、稀有植物、受威胁植物和经济植物,优先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的优势种和旗舰种、人类尚未利用和驯化的物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物种和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积极开展保护性收集,注重迁地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建立种质基因库。

魔术灯笼兜兰

魔帝兜兰

中科皇后兜兰 华南植物园供图

文菲兜兰

中科COP15兜兰

华南国家植物园应该怎么逛?

图片打卡攻略

讲好中国植物故事

华南国家植物园,

走起!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岚、全杰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莫伟浓、杨耀烨、廖雪明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郑洪达、罗知锋、王文宇、丁钰洵 实习生 徐咏珩 一图文案:吴一钒、林传凌 一图设计:郭俊航 部分图片由华南植物园提供

来源: 大洋网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座国家植物园。至此,我国分别在一北、一南率先设立并揭牌运行2个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共有植物园接近200个,目前仅有北京、广州两座城市的植物园跻身“国家队”。全国第二座国家植物园,为何选择广州?

广州,素有“花城”之称,是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广州,四季鲜花飞扬,品种繁多。同时,作为广东省首个获批的国家森林城市,广州现有林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森林蓄积量1955万立方米。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也在广州。建于1956年的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素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美称。这里不仅是能观赏到各种神奇植物的乐园,还是承载着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宝藏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会有何变化?“不久后,大家能够看到更美的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未来植物园将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和特有植物为对象,迁地保育物种2万种以上(含华南濒危植物的95%,有6000种经济植物),科学研究继续位列全球植物园前列,年游客人数达300万人次,大规模开发2种经济植物,综合实力进入世界植物园前列。

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资源开发和利用、公众游憩。根据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华南植物园科研区、展示区及周边市政设施纳入规划范围,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对标世界一流国家植物园标准,基于科学内涵、生态引领、文化传承理念,完善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布局,突出功能完整性和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覆盖广泛性,切实保障国家植物园功能需要。

做好濒危植物保护

7月4日,记者在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的育苗大棚看到,一盆盆矮小的植物开着娇嫩的小白花,长势喜人,它的名字叫怀集报春苣苔。目前该物种野外个体数仅存几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对36种濒危植物进行野外回归,这其中就包括怀集报春苣苔。”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副主任宁祖林说,怀集报春苣苔是我国苦苣苔科最为稀有的物种之一,仅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一处喀斯特洞穴处发现,2012年首次被发现时仅约200株。近几年,科研人员发现怀集报春苣苔个体数急剧下降,为了加强保护,华南植物园加强野外种群调查和引种收集,如今华南植物园已经实现人工繁育并建立起迁地保育技术体系,可在较短时间内繁育出大量优质种苗。

迁地保护并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通过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怀集报春苣苔只是华南植物园保护珍稀物种的一个缩影。麻栗坡兜兰、聚石斛、海南黄花梨……众多珍稀濒危植物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得到保育。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成功实现了杜鹃红山茶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任海表示,未来华南植物园将会参与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现植物保育2万种以上目标,跻身世界前列,其中经济植物6000种,华南珍稀濒危物种95%的种类得到有效迁地保育,为绿色发展提供源头植物资源。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活植物17168种(含种下单元),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

“未来在建设更高层次的植物园平台上,可以把优异的种质保护起来,建立种子基地和基因库,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年内华南国家植物园将有机会推出2种改良后的经济植物——鲜果枸杞与三叶木通。

攻克“卡脖子”难题

跨越橡胶栽培技术“禁区”、选育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组培“香蕉试管苗”……不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作物都与华南植物园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有关。

在世界植物园发展史中,经济作物曾经一度成为主导,许多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植物,最早的引种和科学研究都是在植物园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橡胶这一战略物资被列入禁运名单。我国热带、亚热带大部分处于北纬18度以北,属于国际惯常认为不宜种植橡胶地区(北纬17度以北不宜种植橡胶)。为发展国民经济、突破封锁,党中央提出要尽快尽早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橡胶北移”科技攻关项目应时而生。

据记载,1951年起,华南植物园就开始了对橡胶树的研究考察、采种育苗工作,1960年,老一辈科研人员郭俊彦、林植芳、刘鸿先、唐友林、梁志贤等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三叶橡胶树抗寒生理研究工作,为热带经济作物三叶橡胶树的北移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过国际公认的在该技术传统领域的“禁区”,我国首次证实了橡胶可在纬度稍高的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生长,创造了世界橡胶树栽培史上的奇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作为此项科技攻关任务的参与单位之一,“橡胶树在北纬18度到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了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荣誉。至1990年底,全国橡胶栽培面积达901万亩,在全世界41个种植橡胶国家中,产量名列第五位。

同时,华南植物园还成功选育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品种中第一个米质属特二级的杂交稻品种——博优210。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小川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华南植物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李小川指出,华南国家植物园所在的广东地区,在林木种苗绿化产业方面,其推广和利用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在花卉产业方面,广东以5%的种植地占全国13%的产值,成绩也相当显著。而作为广州本身而言,在植物保育、植物创新和植物种类的新技术领域,都处于全省的领先位置,这对于城市不同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有利于南药企业和乡村企业的物种开发利用。

承担科普教育使命

盛夏时节,正是莲花盛放的时候,记者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看到了一种特殊的莲花。池中央,大大的叶片铺在水面,边缘卷起,像一个个翠绿色的大圆盆浮在水面,这就是拥有世界上最大圆叶的植物——王莲。更令人称奇的是,王莲莲叶可安全承载体重达70公斤的成人。

而这样的神奇生物,在植物园只是冰山一角。茂密的参天大树、静谧的小桥流水、奇异的热带雨林……记者在展示区看到,这里既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风格,又有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还有以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在植物园逛一圈下来,人们不仅大开眼界,还能收获一些生物知识。

作为全国最早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华南植物园自1959年9月底首次对公众开放,由此开启了科学普及工作,也一直将科学普及作为植物园的重要使命。

在广州市民和不少游客心里,华南植物园已经是广州一个充满特色、独一无二的“地标”。广州市民朱晓桦说:“平时放假就很喜欢带小孩来植物园亲近一下自然,这里有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神奇植物,比如今天看到的王莲和兜兰,当然很期待看到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后的变化。”

华南植物园展示区占地333公顷,拥有木兰园、姜园、棕榈园、兰园、药园、温室群景区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各类植物1.7万多种(含种下分类单元)。优美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成为广州市重要的观鸟观蝶观虫胜地。全年可观察到的野生鸟类达130多种,蝴蝶110多种,也是广州市区内少数夏夜赏萤火虫的绝佳场所。每年游客量达110多万人次,其中青少年20多万人次,成为公众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场所。

“作为4A级景区,华南植物园占地接近4300亩,还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开放。未来,园区内已开放的区域将建设得更加美丽,没有开放的区域也将开发出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游览。”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说,去年华南植物园游客达到165万人次,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目标客群不仅是广州本地的游客,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

华南国家植物园将通过改造科普场馆及标识系统,使年游客数上升至300万人次以上。除了承担文旅方面的功能,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还会建有高水平专类园,将建成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基地、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等。(本报记者 庞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