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大列巴”供不应求,店主23年以“匠心”坚守品质 为什么黑龙江哈尔滨的美食代表不是锅包肉,是大列巴?
“位置不好找,味道真是好!”“今天带你去一家老板非常低调的面包店!”这家被各大平台上的“网红”们频频打卡推荐的面包店“默默”地隐藏在街巷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小门面,没有门头字号,两扇张开的铁门上各自贴着一幅标题为“大列巴”的价目表。

大列巴,一种由俄罗斯传来的具有传统欧洲风味的大面包,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喜爱。位于泉山区奎南路望塔景园1号楼的店铺不时弥漫着从烤炉中溢出的面包香气,和面机伴随着“隆隆”声悠然地搅动着面糊。一个精瘦干练的“背影”在案板边专注地用走槌将发酵好的面团擀压成厚薄均匀的面皮,放入馅料,再纵向卷成型,随后小心翼翼地捧起面包坯放置在架子上等待二次发酵,紧接着擀制下一张面皮……

不断改良配方,从“不好吃”到“供不应求”
“拿一条牛奶蔓越莓的面包,切两半分两个袋子装!”家住新城片区的李女士和邻居一起坐着地铁2号线专门过来买大列巴。李女士说,自己家里的小孩最喜欢吃牛奶蔓越莓味的,雪白的面包中夹着酸酸甜甜的红色蔓越莓干,吃起来还有淡淡的奶香。
“拿半条全麦的和一条牛肉的。”“牛肉的还在烤,还得等半个小时。”“我开车找了一小时,才找到这家,就再等一会吧!”市民陈先生最近在抖音刷到这家店,今天专门开车找过来尝尝。

老板娘吴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很多美食主播都来探店,无形中给店铺做了宣传,很多新客户都是看了抖音视频或微信朋友圈分享而来,看到自家的面包获得大家的认可,两口子开心之余也会有些担忧,有时候确实做不出来那么多面包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看到很多大老远来的客户没买到,他们也会觉得过意不去。
这家店的老板名叫吴晓伟,山东人,早先在大连一家合资食品厂工作,跟着地地道道的俄罗斯师父学做正宗的俄罗斯大列巴。吴晓伟因为工作结识了妻子。1998年,他们决定回妻子的家乡徐州创业,最早在白云山地下道附近租房子,那会还没有正式的门面,主要是做好了给顾客送货,2004年,搬到望塔景园,在这边一干就是17年,吴晓伟说,他们创业初期制作的俄罗斯大列巴口感偏硬,口味略咸略酸。
在俄罗斯,人们大多把大列巴当主食泡在红菜汤里吃,所以也没有馅料,和咱中国人饮食习惯不同,很多顾客们尝了后都表示“不好吃”“吃不习惯”,他们根据客户的反馈尝试着改进,让做出的面包更松软,通过增加馅料让面包口感更有层次,在提升口味的同时增加营养,通过不断地改良配方,直到获得了越来越多顾客的认可。现在店里的招牌产品“全麦大列巴”,已经是改了十几个版本的了,一条3斤8两左右,一口咬下去就是满满的馅料,有酸甜软糯的葡萄干,还有香脆的核桃仁和瓜子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越嚼越香。
一杆走槌见证23年的坚持,忙碌早已成为习惯
吴晓伟干了多久,手中的那杆走槌就跟了他多久。走槌是制作大列巴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由一个圆圆的木筒和一根木棍组成,而吴晓伟用的走槌却是木桶钢棍,这么多年也不知道用断了多少木棍根,他就索性把木棍换成了不锈钢棍,手握不锈钢棍的地方被磨得锃亮,明显细于棍子的其他部分,“还真就应了那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吴晓伟开玩笑地说。“他的手掌上都是老茧,有时候摸摸他的手,心里也会有些不舒服。”吴女士更多的是对丈夫的心疼。
店里只有一台烤炉,每天大概12点半出第一炉面包,大约一小时可以出一炉,每炉只能出8条全麦大列巴,其他面包每炉也只能出16条,打面、发酵、成型、烘烤都是老板亲力亲为,为了多做些面包,只能用时间换产能,吴晓伟每天最少从早上七点半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半,订单多的时候就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最忙的时候每天只睡4、5个小时。
“炉子一直都在开着,他就在那不停的忙,一点时间都不舍得浪费。我有时候会跟老吴开玩笑,农民种庄稼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你做面包是面朝白墙背朝顾客,从早到晚,一站就是一天。”吴女士的语气中也有些许无奈,“付出”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能说清楚的,这一路来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走过了才知道,其间的辛苦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现在是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烤炉周围的温度都在40℃以上,屋里不能开空调,因为冷热交替会影响面包制作,所以每到夏天吴晓伟的后背永远是浸湿的。在妻子眼中老吴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年365天,只在春节和中秋休息,一年下来能休息的日子数起来十根手指都用不到。
“强迫症”老吴不想儿子“子承父业”
吴女士直言丈夫有“强迫症”,不能接受自己的面包有一丝丝的瑕疵,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不放心交给别人,认真、细致到成了执念,冬天要用热水和面,夏天要用冰水和面,面包上的切口要分布均匀,不能过疏过密,切口的深度都要切得恰到好处,切得太深容易露馅,把面包烤炸了不美观,切得太浅不利于面包排气……每一个制作的细节都凝聚着一份“匠心”精神,在电影《食神》中有一个桥段说到做菜要投入感情,乍看之下有些夸张,但在吴晓伟身上真的就是这样,做面包也是要投入真挚的感情,用心用情才能做出好的面包。
记者采访时,老板的儿子吴硕正在给准备进炉的大列巴刷蛋液,19岁的吴硕还在上学,放学、休息的时间就来帮忙,让妈妈在家休息,每天忙到晚上九、十点钟,回家后再看书、写作业。去年8月吴女士因身体不适做了一场手术,儿子仿佛一瞬间就懂事了,更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主动提出过来店里帮忙,这几个月,儿子已经能够熟练地给面包刷蛋液、划切口、进炉、倒炉、出炉、切面包、包装,平时还能帮着送货、打扫卫生。
被问到是否想让儿子毕业以后来店里工作时,吴女士回答:“以前和丈夫聊过这个话题,这么多年来,最亏欠的就是儿子,以前周六、周日就把儿子扔到补习班里,这么多年,没有出去旅行过,小时候想带儿子放风筝,爸爸也只能抽出一两个小时陪他一会接着赶紧回来继续工作。她还是鼓励儿子多去尝试别的行业,开阔眼界,希望儿子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别的路确实走不通,这才是最后的退路。
多年来经常有人想来谈加盟开分店,他们都拒绝了,能获得顾客的认可不易,他们担心加盟商无法保证面包的口感和品质。吴女士说,做生意要凭良心,诚信为本,用好的原料,定公道的价格,品质有保证,才有回头客。现在网上有“哈尔滨大列巴”“新疆大列巴”,他们也希望自家的面包能成为别具特色的“徐州大列巴”,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符号传承和延续,如果真到了他们干不动的那天也会寻求靠谱的传承人,现阶段只想一门心思把面包做好,让来的顾客都能吃上好吃、实惠的面包,用品质赢得口碑。
记者 王琇



最能代表哈尔滨美食的
不是锅包“又”?
大列巴,哈尔滨人出门在外时的接头暗号,一闻到啤酒花酸酸的味道,连家里养的橘猫,恍然间也变成一只“长了腿的大列巴”。
他/她们进而想起了锅包“又”,想到了友谊宫的酸黄瓜,想起了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冰棍和秋林格瓦斯,想起了中国人的冰雪之城——哈尔滨。
索菲亚大教堂,是哈尔滨地标。
摄影/闻家麟
大列巴,正是哈尔滨餐桌上的 “硬杆子”,最初只是为了充饥的平民主食,如今却已形成能和法国法棍对标的饮食文化。在网上流行的“大列巴文学”里,它坚硬的外壳,说不清道不明的酸味,让很多人见之色变,更有其干透了能当头盔,按扁了能防弹,放久了能当板砖砌房子的江湖传说,引得无数食客津津乐道。
一排排列巴就是一道城墙。
图/图虫·创意,摄影/静流
但褪去这一层传说光环,它的味道可是好极了!刚烤出的列巴还没有那么硬,夹上些奶油,上锅用蒸汽熏一下,让奶油融浸到列巴里,出锅后再抹一层马林果酱,焦香带着些酸甜,松软中又不失韧劲儿,再来一杯加蜜热牛奶,哈尔滨人的洋气一天,便这么开始了。
大列巴
如何成为哈尔滨地标美食?
什么是列巴?
列巴其实就是俄语“面包”的音译。在俄罗斯,列巴约等于中国人的大馒头。
哈尔滨秋林赛克,一种橄榄型的俄式面包。
摄影/刘松涛
1898年,大量的俄国人因修建中东铁路来到哈尔滨,1900年,俄国人伊万·雅阔洛维奇·秋林开办了秋林洋行哈尔滨分行(秋林食品厂的前身),将俄罗斯食品的“三剑客”——面包、啤酒和红肠带到了哈尔滨。
秋林列巴圈配红肠,老好吃了。
摄影/刘松涛
开业之初,俄罗斯姑娘坐着四轮马车为市民们送上热乎乎的面包、鲜奶、纯正的黑加仑果酒和果酱,成为当年热议的话题。自此,大大小小的面包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今天哈尔滨道里的红专街当年甚至被冠以“面包街”的称号。
每天清晨,面包坊用马车将新鲜的面包和点心运送到各大店铺及餐厅,大小各异、装点着奶油和果脯的西式面包摆满了商场的柜台……
在哈尔滨,冷饮厅也卖列巴。
摄影/刘松涛
于是乎,大饼子、高粱米饭、大碴粥和粘豆包们,迎来了它们的异国兄弟——列巴。价格低廉、保存时间久的黑麦面包,是很多劳动人民的选择。时至今日,老哈尔滨人还习惯将面包称为列巴。
列巴的品种是很多样的:圆形的、菱形的、环形的、面包圈,还有挂锁形的,也有装点果脯的,花色各异,但最具特色和魅力的,还要数以体型庞大著称的“大列巴”。
案板压出巨响,大列巴闪亮登场。
摄影/刘松涛
这种面包呈圆形,外皮又硬又厚,原先一只就有5斤重,比很多人家的锅都大。后来改为4斤重,体型依然可观,拎在手中沉甸甸的,足够四五个成年人吃上一顿。
不仅外形是“奇观”,它的风味也很独特:一是用硬杂木烘烤,其外壳微焦而脆,内瓤松软可口;二是用啤酒花发酵,面包具有诱人的酒花芳香;三是采用传统的发酵工艺,使面团发酵充分,被列为黑龙江第一大面包。
烤制的大列巴麦香四溢。
图/网络
1953年,秋林洋行由前苏联政府正式移交给中国政府,命名为中国国营秋林公司食品工厂。当年,做列巴的人被称为“列巴郎”,在老师傅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上有天堂,下有面包房,大姑娘行三辈子好才能嫁给列巴郎……”可见以前“列巴郎”的地位之高。
等到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大列巴就已是哈尔滨人心中的美食代表了。
大列巴
冰雪之城的酸甜生活
其实,列巴同样在与俄罗斯接壤的新疆落地生根,新疆人结合当地特产的坚果和葡萄干,也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果仁大列巴。
新疆果仁大列巴,面粉里还加了牛奶。
摄影/吴学文
不过这种大列巴与俄式列巴的差别已经很大了,哈尔滨人还是更喜欢自家外型粗粝狂野,内心酸甜可人的大列巴。
1979年,作家秦牧访问哈尔滨,看到大列巴后惊讶地感叹,“面包像锅盖”。此后,哈尔滨的“三大怪”——“自行车把朝外,面包像锅盖,喝酒如灌溉”就流传全国。
面包像不像锅盖,看看底下的那口平底锅就知道了。
摄影/刘松涛
按哈尔滨市民回忆,吃大列巴也可以很讲究:“俄国人吃大列巴通常要切片,用小银勺挖一点黄油或者果酱,抹在列巴片上一同品尝……也会将牛肉和土豆炖烂,搅拌成土豆泥之类的食物,涂在列巴片上吃。”特别是大列巴配上汤,切片或掰碎,泡在酸甜的苏波汤或者咸口的菜汤里,别有一种独特风味。
列巴配红菜汤,经典吃法。
摄影/王寰
走在哈尔滨街头,随处可见拎着大列巴的行人。有人把它往背后一甩,就匆匆搭车赶路去了。也有人坐在街边的长椅上,吃一口大列巴再咬一口红肠。在街头角落或者大排档周围,还能看到好多男士,一手捏着掰碎了的列巴大嚼大咽,另一只手举着装满啤酒的玻璃杯,好像能就着寒冬,喝到天长地久。
如果不能喝酒,也可以试试液体“大列巴”格瓦斯。在哈尔滨,格瓦斯是最常见的饮料之一。这种神奇的饮料,制作的原材料之一就是瓷实的大列巴,因而拥有了浓郁的麦芽香。
按升卖的液体“大列巴”。
摄影/刘松涛
大列巴在日常里随处可见,也被写进了中国的现代文学里。萧红在哈尔滨时,住在欧罗巴宾馆,每天都有小贩提着大篮子叫卖列巴。那些成串肥胖的圆形的列巴圈,萧红总是买不起,只能用拼凑出来的十个铜板,买一块黑列巴(粗磨小麦制成的面包)。
在萧红笔下经常出没的列巴圈。
摄影/刘松涛
在困窘的生活里,萧红这样记载她和萧军的“大列巴式浪漫”:
“他连忙取一片黑面包涂上一点白盐,他学着电影上那样度蜜月,把涂盐的‘列巴’先送上我的嘴,我咬了一下,而后他才去吃……黑‘列巴’和白盐,许多日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
列巴配盐,这是俄国人的传统吃法,一般是欢迎尊贵客人时的礼仪。
形态样式众多的列巴,点缀了生活。
摄影/刘松涛
这,可能是最早的“大列巴文学”了。它并没有那么魔性,却为大列巴赋予了最珍重的意义——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一如那句著名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大列巴背后的哈尔滨味道
有多洋气?
一块厚实的大列巴背后,藏着同样厚重的哈尔滨美食历史:
白山黑水间原有的满族风味,闯关东带来的重盐赤油鲁味,咸甜交响的俄式风味,共同造就了如今的哈尔滨味道——有杀猪菜和铁锅炖的豪迈大气,也有中西交融的独特风情。
烤冷面与酱大骨,都是典型的哈尔滨味道。
上图图虫·创意,摄影/静流 ,下图摄影/刘松涛
以大列巴为首的哈式俄味,正是哈尔滨人招待远来客人的不二选择。
酸甜鲜香的罐焖菜,哈式俄餐里的重要主菜,金黄面皮下藏着的罐牛、罐羊和罐虾,其实是烤箱烤制的;肠肉鲜嫩,星星点点凝脂如玉的红肠,又称里道斯,自俄罗斯、立陶宛一路东来,本是俄餐中的主菜,到了哈尔滨,却成了普及最广的下酒小吃。
罐牛与红肠,哈尔滨俄餐的代表风味。
上图摄影/王寰,下图摄影/刘松涛
而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的地标美食锅包肉,也是一道颇为洋气的菜肴。想不到吧,锅包肉事实上是一个拜师淮扬菜名家的旗人,在哈尔滨就着俄罗斯口味改良的京鲁菜……
1907年,厨师郑兴文到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郑兴文灵机一动,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
哈尔滨版锅包肉。
摄影/周小默
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这道菜,每次吃饭必点。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锅包肉”。这道席卷东北的名菜,由此诞生。
大列巴与红肠、哈尔滨啤酒、苏波汤、格瓦斯、酸黄瓜等,构成了哈尔滨美食最独到的俄式风味。吃罢俄餐与锅包肉,大列巴夹红肠蘸苏波汤配啤酒,是再日常不过的美味时刻。
琳琅满目的俄式列巴。
摄影/刘松涛
如今,大列巴就像南京盐水鸭、武汉热干面、岐山臊子面一样,超越了饮食的范畴,成为一座城市的动人名片,与哈尔滨相辅相成。那刚中带柔,可盐可甜的风骨,也一如哈尔滨人在松花江畔拉小提琴的狂野浪漫。
哈尔滨人的浪漫,尽在松花江畔。
图/视觉中国
文 | 小晴菌
文字编辑|苹果
图片编辑 | 王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