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金门炮战,蒋介石和大陆联手“演戏”,骗了全世界21年 距离厦门不到两公里的金门县,为什么没能回归大陆?
1958年8月,福建前线部队进入了紧急状态,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行动即将拉开序幕。
随着党中央的一声令下,解放军炮兵部队开始了怒吼,密集的炮弹如雨点一般落到了金门国民党守军的头上。
国民党军猝不及防,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一下就被打蒙了,根本阻止不起有效的反击。只见金门防守阵地上浓烟滚滚,火光四起。
两个小时的炮击过后,国民党守军死伤惨重,金门防卫副司令赵家骧、 吉星文、章杰三位高级军官被当场击毙,此外还有六百多名官兵死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事件。
此次事件震惊了全世界,美国政府也陷入了高度紧张。
他们分析这很可能是解放军要进攻台湾的前兆,于是立刻让第六舰队和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集结防患于未然。
可是相比于美国人的着急,蒋介石却正好相反,他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有些震惊,但很快就开始在心中暗喜,这是怎么回事?

炮击金门的解放军炮兵
蒋介石从金门炮击中发现了好机会
美国人对金门炮击的反应非常强烈,但大陆当时根本没有武力进攻台湾的想法,甚至连进攻金门的打算都没有。
这一点美国人不够了解,但是作为多年的老对手,蒋介石却非常了解。正因为如此,他才从中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他毕竟是从大陆逃过去的,是外来人,他在台湾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所谓的反攻大陆,这个大饼虽然画得不切实际,但如果没有它,蒋介石这个“中华民国总统”就坐不稳当了。

那么,解放军最初又为什么要炮击金门呢?其实我们也有自己的打算,这还得从进门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
金门岛位于东海中,距离福建省厦门市约七八海里,它由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东
碇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 147 平方公里。
金门岛以它那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台湾岛与中国大陆的交通枢纽。

1949年下半年,解放战争接近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彻底失败,被迫逃往台湾。
当时国民党的智囊团就敏锐地发现了金门岛的重要性,这里距离台湾较远,但距离大陆很近,如果在这里重兵防守的话,当时缺乏海军的解放军是没有办法的。
同年十月份,解放军曾发起过一次金门战役,然而因为准备不足,也缺少对潮汐规律的认识,最终未能成功。
此后,国民党军队不断加强金门防务。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民党军队已将金门构筑成坚固的要塞。
在金门防卫司令胡琏的指挥下,金门驻有8.5万军队,各种口径大炮近四百门,对我国东南沿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到了1958年,世界局势突然紧张起来,美国在中东地区频频出击,这让中国寻觅到一个好机会。
毛主席认为美国虽强,但是摊子铺得太大,难免顾此失彼,如今他们把重心从东亚转移到中东,正是共和国铁拳出击的好机会。
他的战略构思是通过强大的火力压制住国民党金门阵地,在压制住对手的同时,也让美国看到解放军的决心,迫使他们不敢在台湾问题上太过强硬。
毛主席在战前的政治局会议上表示:
“我们的目的是让美军撤出台湾,在两岸对抗中占据优势。台湾太远打不到,我就打金、马。这肯定会引起国际震动,不仅美国人震动,亚洲人震动,欧洲人也震动。将金门和马祖作为拴住美国人的两根铰链,使其如食鸡肋,骑虎难下。”
由于台湾和美国有共同防御协定,直接进攻台湾岛是不明智的。
然而这个防御协定却没有把金门包含在内,如果只对金门发起进攻,美国很可能不会直接卷入冲突。
这样一来,既不会和美国直接交锋,可以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能震慑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在之后的交锋中,我福建前线部队共进行7次大规模炮击、数十次中小规模炮击、近千次零炮射击,同时还跟国民党海空军进行了多次交战,取得了很大战果,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不过蒋介石不在乎这些,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而美方的误判也成了一大助力。
金门炮击让美国误判了形势
等正式开战后,美国人确实被震慑住了,他们摸不清中国的意图,认为解放军要发起全面进攻了。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要做好最坏的准备,因为若金门失守,台湾也就保不住了。
甚至日本菲律宾等盟国都会受到威胁,这是美国绝不能接受的。
众所周知,美国为了封锁新中国,搞出了所谓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条岛链上,作为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大型岛屿,台湾岛是其中的关键,对美国来说是绝对不容有失的。
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虽然对美国有所依赖,但并不是特别听话,尤其是蒋介石经常提出的“反攻大陆”这一口号,让美国人很不感冒。
美国认为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反攻大陆根本就不现实,不如安心防守,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一环。
现在双方维持着平衡的局势,如果贸然出击,引起中国大陆的强烈反弹,到时候事态就不好控制了,很可能是得不偿失。
另外,美国一直打算扶植另外的代理人以取代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比如廖文毅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因为错判了形势,美国只能继续支持蒋介石,但这反而让蒋介石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台湾当局与大陆达成默契
蒋介石虽然初步判断大陆的本意并非发起全面进攻,但他也没有万全的把握,要确认这一点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锋,蒋介石发现解放军基本只进行远距离火力打击,海空战也比较少,根本没有大兵团集结并发动渡海登陆作战的迹象。
金门是一个岛屿,上面将近十万大军驻守,每天消耗的物资都不在少数,这离不开台湾岛的补给。然而解放军压根没有对截断台湾补给线做任何努力,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
这么打下去,虽然能给台湾守军造成一定损失,但远远不会伤筋动骨,国民党在金门的防御也不会受到什么威胁。
这让蒋介石完全确定大陆方面并没有攻占金门的意思,这次炮击最首要的目的是进行威慑。
而美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对他来说就是天赐良机。
蒋介石最希望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现状,之前美国人咄咄逼人,让他承受很大压力。
但现在局势突然紧张起来,一切问题都会因为金门炮战的发生而被搁置,这对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他清楚在反对台独一事上,大陆和台湾有着相同的立场,因此在台湾方面做出一定示好后,双方合作演一场戏的基础就有了。
因此金门炮战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海峡两岸围绕着金门岛在进行争夺,实际上是国共双方的一次默契行动,目的就是为了粉碎美国人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
而从后续发展来看也是非常成功的。
金门炮战中海峡两岸实现了默契共赢
金门炮战就这样默契地进行下去,解放军有两大原则。第一是只炮击不登陆,第二是只打金门不打台湾。
这样一来,就保持了一场低烈度的军事行动,足以持续更久的时间。
另一方面,国民党也非常克制,他们在对大陆进行炮击的时候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威胁,其实就是虚张声势。
这种操作让美国人很是恼火,战争不扩大,美国就没有理由介入,趁势分裂中国的阴谋也无法得逞。
而台湾形势紧张,普通民众不明真相,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搞政变也不得人心,因为人民需要稳定。局势看似紧张,其实稳定得很。
这可不是美国想要的,于是美国发表了一份声明,其中透露出几个信息:一、国民党可以自己与中共交战,美国将保护运输;二、希望中共有所克制;三、美国不放弃和平谈判的希望。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美国并没有做好和解放军发生全面冲突的准备,虽然他们对目前的状态并不满意,但也不会深度介入,他们更希望还是回到炮战之前的状态。
这下中国就摸清了美国的底线,针对这一点,党中央决定暂不停止炮击,但也不扩大冲突,边打边谈,以战促和。
由于中共中央的正确策略,美国感到很大的压力,而且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
政府的战争政策,这使得美国政府台海政策受到了进一步的掣肘。
最初中国只是想震慑一下敌人,没想到却得到了意外的惊喜,这是党中央最初没有想到的。既然现状对我们有利,那就要继续维持下去。
1958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将军的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文中写到:“台湾的朋友们,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这就需要谈判。当然,再打三十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终究以早日和平解决较为妥当。何去何从,请你们酌定。”
这其中既表明了中国希望早日和谈,但也不怕战争,让美国无话可说,也能给蒋介石更多的操作空间。
同时还宣布从10月13日起,暂停两周的炮击,允许台湾对金门岛输送补给,只要美国舰队不参与护航。
这说明金门炮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演变为政治和外交多方面的斗争。而具体在这件事上,国共双方也从之前的对抗转为合作,从而一致对外。
海峡两岸合力对抗美国
世上没有永恒的仇恨,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国家统一一事上,台湾和大陆都是一致的,因此只要蒋介石能守住底线,一切都能谈。
蒋介石和美国既有合作的一面,又有对抗的一面,毛主席以他敏锐的战略眼光发现了这一点,让曾经的敌人为我所用,粉碎了美国人的阴谋。
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让美国更加被动。当时美国海军护送台湾船队对金门守军进行补给,期间解放军对他们进行了炮击,主要目的并非直接打击而是威慑。
这一点国民党军都心知肚明,而美国人尚不知晓,于是美军的护卫舰就提前脱离了船队。
这件事造成一个影响,那就是美国似乎并无保护台湾的决心,这引起了一个舆论,那就是台湾的未来不能只靠美国,这沉重打击了台独势力的发展。
时间一长,美国似乎发现了一些不对。他们为了打破现有的局面,决定改变之前的策略,开始对蒋介石施压,希望他放弃金门,但是蒋介石坚决反对。
之前国共双方围绕着金门进行所谓的冲突,这是因为金门和大陆之间的距离在炮击的范围内,一旦国民党撤出金门,双方对抗的最前线就来到了台湾海峡,这样距离变远了很多,炮战继续维持下去的条件就不具备了。
为了让蒋介石屈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准备亲自前往台湾与他进行面谈。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在这件事上帮一把蒋介石,在杜勒斯抵达台湾的前一天,又恢复了对金门的炮击。
当然这次炮击仍然是虚张声势,只对一些意义并不重大的滩头阵地等进行了破坏,目的只不过是给蒋介石一个拒绝从金门撤兵的理由。
果不其然,在国民党和美国的谈判中,蒋介石提到了这一点,因为解放军咄咄逼人的共识,目前尚不具备撤出金门的条件,事实让美国人无话可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又发表了《再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公开揭露了美国政府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
其中还宣布,此后逢单日打,双日不打。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对蒋介石和美国进行分化。
炮击始终不停止,压力和威胁一直存在,美国人就不好说什么。而中间的休息日,可以让国民党往金门输送补给,这样一来,两岸表面上紧张实际上和谐的局面就稳定下来了。
这种策略几乎是明确对国民党释放了善意的信号,告诉他们解放军不会攻打金门,而是愿意用协商的方式解决,通过谈判找到和平统一中国的最佳方案。
金门岛作为台湾和大陆的枢纽,让美国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斩断两岸的联系,让他们分裂中国的野心成为泡影。
对于毛主席的良苦用心,蒋介石心领神会,很快他就做出了一定的回报。
在第二年三月份国民党外交部的会议上,决定台湾方面以后在对外提及大陆时,不再使用“红色中国”或“共党中国”等词语,而统称“中共政权”;
提到他们自己时,不再用“自由中国”,而称“中华民国”。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双方的敌意,也为海峡两岸合作对抗美国打下了基础,而双方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也更加明确了,金门炮战也变成了象征意义的演习。
后期金门炮战成了象征意义的表演
从1959年初开始,早期高强度的炮战就没有再发生过了,而只是变成象征性意义的行动。双方你打几炮,我打几炮,根本就不是为了杀伤对方,而似乎只是在和对方打招呼。毕竟两岸都是中国人啊,怎么能让美国人坐收渔利呢?
对此双方非常有默契,每次炮击前,都会通知对方本次炮击目标位置的坐标,让对方提前做好准备,后来大家都习惯了,连通知都不需要了,因为都知道对面那里是无人区,直接打就是了。
之后更发展到连真正的炮弹都不用了,而只用演习时候打的空包弹,里面装上一些宣传单之类的。
到了这个时候,所谓的炮战已经变成一种沟通交流的渠道了,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金门炮战断断续续进行了近二十年,期间蒋介石去世,蒋经国担任总统,这一政策仍然继续延续了下来。海峡两岸共同导演的这场持续多年的大戏,成功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到了七十年代末,国际局势又发生了改变,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已经缓和了下来,美国也不再公开宣称台独。这样一来,借助炮战保持两岸沟通的意义就不大了。
1979 年 1 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其中表明一个中国是海峡两岸都必须坚持的立场,希望台湾当局能以民族利益为重。
从这一天开始,党中央正式下达命令,让福建前线部队停止对进门的炮击,这场持续了二十年的战斗落下了帷幕。
炮击金门,表面上国共两党的武装斗争,实际上则是一次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合作。针对的就是美国分裂中国制造台湾独立的阴谋。
可以说,金门炮战是国共两党通过默契配合演的一出戏,双方共同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也是炮击金门最大的收获和成果。
结语
国家领土完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底线,即使是蒋介石这个反革命头子也不例外。这一点不容任何国家势力的践踏,美国虽然处心积虑煽动台独,最终以失败告终就是明证。
我们中国今天在国际上局面大为改善,这是与领导人的睿智分不开的,在中国国力尚有不足的时候,毛主席以过人的智慧在乱局中抓住了关键,维护了国家统一,他真不愧是一代伟人。
在很多老一辈革命者眼里,没有收回台湾是一生的痛。而离厦门市不到2公里的金门县,居然也没能收回,更让人如鲠在喉。如今,祖国国力与对岸弯弯差距越来越大,不少国人开始鼓吹,解放台湾,先从金门下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金门县的位置,远离弯弯岛,紧紧依靠着大陆妈妈的怀抱,离最近的兄弟城市厦门不到2公里,无需假打,过年厦门普通人家里放个炮阵,金门的百姓也可以免费听个响。

厦门和金门隔海相望
最大遗憾,金门回归一步之差
在中国大陆,金门的行政被划为福建省泉州市金门县,而在台湾,金门的行政被划为所谓的“福建省金门县”,就是这个面积仅14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岛,形成了一岛两县的现象,实属罕见。
而在1949年,解放军就曾踏上了金门。解放金门,差一点就实现了!
如今再来回顾,满满都是遗憾。

解放军登岛作战
历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7月上旬入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三野)第十兵团负责。时任第十兵团司令叶飞,先后发动福州战役、平潭岛战役、漳州战役、厦门战役和金门战役。前四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可谓摧枯拉朽,秒杀国民党残敌。可能也是前期战役的极度顺利,让我们在心态上开始轻敌。10月19日凌晨,金门渡江战役打响,解放军一批次登岛部队共3个多团约9000人在金门成功登陆,然而登陆的战士遇到国民党严阵以待的装甲部队疯狂地抵抗。更不幸的是,因缺乏对潮汐涨退等知识的了解,解放军的登陆船只全部搁浅,后续部队无法跟进支援。9000多勇士在金门上整整战斗了三天三夜,最终几乎全部牺牲。金门战役也成为了我军解放作战中首次成建制的战斗减员。
金门战役的失败暴露了我军的几大弱点:一是缺乏大型登陆舰只火力支援,岛上国民党的装甲部队对解放军形成了火力的代差;二是渡海作战经验极度缺乏,几乎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三是军队中骄傲之风开始蔓延,轻敌思想严重,后续补救无计可施。
金门失利后的第二天,28军副军长萧锋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面色惨白、失声痛哭地来到兵团叶飞司令员的办公室,向叶飞司令员汇报战斗结果。听到汇报后,叶飞司令员强忍悲痛,大喊一声:“你要我们如何向党和人民汇报!”
但金门战役失利后,全军上线痛定思痛,将悲痛化为更大的勇气,解放军仅用两个月就消灭了败退西南的国军,东南沿海岛屿也被吸取了经验教训的解放军逐步夺取。金门战役半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

解放海南岛
再次攻占金门,也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和沙盘推演,必须要势在必得,一举拿下!可惜的是,1950年开始,朝鲜半岛战事吃紧,战斗重心转移,解放金门事宜也被暂时搁置,直至今日。
如今国力,收回金门易如反掌,为何不收?
如今的金门,远离台湾,可以说是孤岛一个。对于金门的处境,所谓的台湾当局也再清楚不过。从2014年开始,金门的战斗力量被大幅压缩,多个离岛指挥部将降编为守备队规格,战斗人员仅保留3000人左右。可想而知,这样的战力,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战斗打响即被招安”,“我们绝不可能向解放军打出一颗子弹”,如今的金门人非常清楚巨人与蝼蚁的差距。
台湾街景
但为何解放军不“趁他病,要他命”?
如今解放军要收回金门可谓易如反掌,但目前仍不是最好的时机。其实目前金门存在的意义非常重要。一是即便解放军收回金门,甚至澎湖列岛,也需要面对收复台湾本岛的问题,而金门包括澎湖,根本不是解决统一问题的重点;二是贸然收回金门,会面临极大的国际舆论,虽然大部分国家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势必会以此发起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干预,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三是金门可以成为大陆与台湾的一个交流的桥梁,从这里发起的民间交流会异常简单和快捷,更何况如今的金门可以说向大陆靠拢的心愿愈发强烈,也不排除自主回归的可能。
金门,大门一定会打开
修建中的金门大桥
连接厦门和金门的金门大桥从2011年就已经动工了,如今建设已到收尾,仅有中间几个桥墩尚未铺装桥面。金门大桥的一边,厦门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观音山一带更是成为高档写字楼云集的商务区,热情招手等待金门同胞的到来,感受祖国母亲的强大和亲和。金门大桥何时能完工,其实这对于基建狂魔的中国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关键的还是要看对面的“蔡政府”拿出多大的诚意。
而其实早在1995年,金门因缺水少电,民众生活陷入困境,远离本岛的金门,非常聪明地向老家福建省求援。福建省政府,国务院台湾办公室,水利部等部门,克服了无数困难和阻碍,最终于2015年正式同金门开展了“两岸供水工程”,一条生命之源从此跨越两岸。自2021年开年以来,金门旱情不断恶化,福建省政府也将供水标准从原来的每天1.4万吨提升到了1.71万吨,工程单位更是24小时待命,随时保障金门同胞的“淡水生命线”。紧接着,中国福能集团也和金门达成了电力输送的《合作框架意向协议书》,连接两岸的海底电缆也将铺设。金门能将生命和能源的命门交给大陆,可想而知,他们内心再也清楚不过,谁才是亲娘!
2021年2月24日,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不少网友更惊喜地发现,有一条交通主轴的支线写上了“福州至台北”。原来祖国母亲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个不听话了73年的孩子回家!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是的,一定有一天,我们只需在12306软件上订上一张票,就可以从大陆的各大城市直达台湾,不论是在101大厦下照张相,还是目睹一眼阿里山的姑娘的真容,也或是在日月潭边遛个弯,听一听好嗲好嗲的台湾腔,告诉他们,调皮小孩儿,欢迎回家!
欢迎阅读“小生谈”,带您了解更多的历史!你的“关注”和“转发”将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