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新晋景点TOP13出炉!国庆一定要来这些地方逛逛 山西蒙山:南北朝第一大佛传奇
翘首以盼的国庆节就要到啦,不想出市但是又想好好畅玩的小伙伴们快来码住这篇,太原这些新晋景点让大家嗨不停!
01 钟楼街
钟楼街最近在朋友圈可谓是火出圈呐,“华丽转身”之后引得大批网友争相打卡:仅中秋小长假期间,钟楼街日均客流22万+!
“不逛钟楼柳巷,枉来太原一趟”。钟楼街两侧的大宁堂、开明照相馆、合作大楼、老香村、亨得利、老鼠窟等商号云集,令人目不暇接。
此次升级改造,钟楼街片区围绕“千年商脉、钟鸣并州,三晋文化与现代消费融合的特色国际名街”的目标定位,重塑城市记忆、恢复街道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风貌,打造太原老城区的会客厅和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行老、真阔了、圪捣清楚、你真拧、油得跌皮皮……”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太原话,念出来咋就这么美呢,回响起多少老太原人的记忆……
02 汾河四期北延
历时一年多,北起上兰汾河漫水桥,南至柴村桥北500米,全长约10公里的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简称汾河四期)也将在9月30日正式开园,标志着汾河太原城区段全面治理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汾河四期建有跨河景观桥2座、新增7处文化景点、各类景观生态景点27处。
汾河四期北延范围
汾河四期湿地公园建设是实现汾河太原城区段全流域生态治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为市民提供更为贴近大自然的生态休闲空间。
现在,汾河在经过不断治理之后,已然成为省城太原惊艳的一张生态名片!
汾河四期实景
景区内新建的仿古建筑
再就是要感慨一下这里超高的绿化覆盖,绿草如茵,山明水秀,简直就像进入了世外桃源!
03 晋祠景区菊花展
十一假期,正是观赏菊花的好时机!
《龙腾盛世》造型花坛。
9月26日,第十八届太原晋祠菊花文化节如约而至。本届菊花展主题为“让文物走进我们的生活”,展出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设8个大型花坛,用花量达15万盆,有百余个菊花品种,其中菊花5万余盆,草花10万余盆、艺菊46组。展期从9月26日-10月15日。
本届菊花文化节主展区位于晋文公祠前广场和东大门,共设《普天同庆》、《晋侯鸟尊》、《鼎盛》、《龙腾盛世》4个大型花坛,体现出欢乐、祥和、美丽、典雅的氛围和厚重的晋国历史文化,彰显出太原市文物局打造绿水青山美丽太原,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走进老百姓生活的理念。
《普天同庆》花坛,鲜艳而喜庆。
菊花文化节展出期间,晋祠景区还将举办传统戏曲、杂技、歌舞、书画笔会和非遗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在国庆假期,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04 太原动物园
同时在9月30日这一天,太原动物园也将恢复开园!
园内已完成园区场馆、笼舍以及新建馆舍、场地的全面消杀工作,和大家一起喜迎国庆!
05 双塔公园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施工,太原双塔公园(一期)已于今年七月正式开园。
双塔公园实景
太原双塔公园位于东中环路以西、双塔北路以东、南内环东街以北、南沙河快速路以南,公园建设总面积89.6公顷。
双塔公园围绕传统文化、自然风貌、红色教育建设三馆、六区、六园特色景观。设置国医馆、书画馆、革命烈士纪念馆;打造永祚寺核心景观区、革命烈士纪念区、体育运动区、娱乐休闲区、民俗文化展示区、儿童活动区;建设樱花园、月季园、紫薇园、牡丹园、海棠园、冬景园,打造可学、可望、可行、可游的双塔盛景。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游客进出公园,我市在南内环东街公园南门、东中环路公园东门处,建设两座人行天桥,跨径分别为70米、93米,现正进行基础施工,预计10月建成。届时,市民再去逛双塔公园,将更加便捷。
06 太原方特
太原方特已于于7月23日开园!
太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园(简称太原方特),是太原市2020年重点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位于阳曲县阳兴大道以东,紧邻青龙古镇。
与以科幻和互动体验为特色的大同方特欢乐世界不同,太原方特东方神画以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为主题,园区内包含《九州神韵》《孟姜女》《水漫金山》《梁祝》等多个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在太原方特东方神画,游客们可以感受到现代科技与华夏文明交融碰撞的魅力。
神州塔、水漫金山、九州神韵 、千古风华等等项目应接不暇......就是要亲身体验才刺激!
07 太原古县城
太原古县城已于5月1日正式开城,当日即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加之古县城官方抖音的不间断直播和推广,网民关注度持续提升,接待人数持续火爆,形成了“必须要到古城看看转转”的现象级传播效应。
太原古县城实拍
太原古县城,它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迄今已有645年的历史。这座古城是继榆次老城、大同古城墙之后,耿彦波复兴的第三座古城。
太原古县城它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宛如一只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故被称为“凤凰城”。
太原古县城风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古诗文中常常出现许多建筑意象,如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在太原古县城都有,宛如走进古人的诗词之中。
城内的金牛湖
与平遥古城内建筑以明清原生建筑为主不同,太原古县城内既有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老建筑,也有近年修建的传统汉族风格建筑。
因此,太原古县城的定位也与平遥古城不同。平遥古城重在展现五百年晋商辉煌,太原古县城则是中华文化传承之城、中国国潮第一城。
需要注意的是,游客入园均须实名制线上预约入城门票,游客在关注“太原古县城”微信公众号实名制下单后,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二代身份证),在景区闸机刷身份证入园(不再实行二维码入园,已下单的二维码订单仍然有效)。
08 滨河自行车道
同时在今年5月份建成对外开放的还有滨河自行车道。
为方便广大市民骑行在岸绿水清,点线辉映,人水相亲的景区里,在这里“春”可赏杂英缤纷,芉蔚芬芳;“夏”可闻蝉鸣蛙叫,群鸟欢歌;“秋”可望橙黄橘绿,层林尽染;“冬”可眺雪雾凇间,琉璃世界。这条自行车道不仅仅将都市与自然进行了有机衔接,还将几个与跨汾河桥梁,滨河东西路人行天桥互联互通。市民可骑着单车,在滨河的东西山水之间尽享绿色生活,同时成为健康快乐生活的风景线。
太原滨河自行车道布置在汾河景区内,全长75公里,宽5米,是全球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自行车道。工程于2020年9月开工,今年5月1日正式投运。骑行其间,真正感受到了“路在景中,景在路中,路景一体”的惬意,起到了赏景、健身、休闲、娱乐的作用。
滨河自行车道的开通,吸引了大批喜爱骑车健身的市民,甚至有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留念。
09 晋商博物院
曾经威严庄重的山西省政府旧址(督军府)摇身一变城市景点——山西晋商博物院,已于去年年底开始面向公众试运行开放。晋商博物院位于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是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博物馆。
督军府正式对外开放
回想儿时每当路过府西街,那片大气的红墙与背后碧瓦朱甍的建筑总是不经意间吸引着我的目光。
督军府航拍(来源中新网)
山西督军府始建于北宋初期,千余年来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
早在北宋初年,攻伐北汉的北宋大将潘美将大元帅府设在此院。979年,宋朝廷将并州州治迁入此院。此后该院便长期作为官府衙门。元朝为山西河东道肃政廉访司衙门,明清两朝为山西布政司衙门和山西巡抚部院。民国为督军府,阎锡山曾坐镇于此掌管山西38年。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全国保存较完整的督军府旧址,以及山西大气磅礴的院落建筑风格。
10 晋阳湖
晋阳湖建设是晋源区旅游景区的一大重头戏,同时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域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131公顷,约16965亩(不含晋阳湖湿地公园部分),目前相当于13个迎泽公园大小,湖光山色、山湖河连片的自然景象呈现出属于太原的独特山水生态韵味。
晋阳湖实景
据悉,晋阳湖景区(公园)规划总面积19.3km,分三期建设。
其中一期于2015年开始改造,2019年7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景区(公园)占地面积9.34k㎡,景区一期以现代和休闲为主题,包括四大功能区,东区以运动健身为主的“活力城市”板块,北区是现代繁华风格的“梦想城市”板块,西区连接太化工业遗址是“记忆城市”板块,南区是以自然水域、园林绿化为主的“生态城市”板块,包含生态鸟岛、“如梦晋阳”水上文旅创意表演等景点。
值得一提的是,晋阳湖配套的晋阳里滨水商业街区也于今年9月初盛大开业。
“晋阳里”位于晋阳湖东南角,是太原市致力打造的高品质人文旅游、创意生活、家庭欢聚的休憩经营场所,既是晋阳湖片区首个落地的商业配套,也是龙城首个滨水商业街区。文化内涵承载商业思想,文化情感与滨水环境和谐共生,晋阳里设计灵感即始于此,建筑美学源于欧洲经典巴洛克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院落大宅的融会贯通。
晋阳里实景
作为晋阳湖公园商业部分的重要补充,在满足群众对不同商业文化需求的同时,大步引领太原市商业、文化与旅游的创新发展。
据数据显示,晋阳湖公园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人约600万人次,如今更是成为无数游客来太原必不可少的网红“打卡”胜地。且在高德地图的数据显示中,晋阳湖常年霸占太原市热度第一公园的称号。
11 太原植物园
太原植物园坐落于太山脚下,是这座城第一个生态植物园,占地面积约2700多亩,其目标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以科研为中心,集科普和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去年国庆正式开门迎客,引来众多游客观赏游玩,几乎园内天天爆满。而且在去过的人都知道,在那里的感觉简直是人间仙境,现已成为太原又一大新晋网红打卡圣地!
12 蒙山
蒙山
蒙山景区在2018年进行了提质建设,涉及景区水系、蒙山大佛修复保护、九窑十八洞景观道路、山体地质灾害治理、开化寺区域道路升级改造、美食街项目招商及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蒙山景区如今已完成提档升级,以一种美轮美奂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13 天龙山
春晚特别节目《国宝回家》
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国宝级文物山西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亮相春晚舞台!
天龙山
随着佛首的回归,天龙山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了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摩的文旅IP!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啦。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最想去哪个景点?
来源:住在龙城综合整理
“敕勒川,阴山下”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迁都洛阳后,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面的武州山一下子冷清了。已持续34年的云冈石窟中止了大规模营造,转向小窟小龛的镌建。与此同时,洛阳伊河西岸的悬崖绝壁上,斤斧之声叮当作响……两年后,高欢出生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一个破落兵户的家中。假以时日,他将成为北魏的实际终结者。
那时,怀朔是北魏北部边境的一处军镇,与其他对付柔然的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并称六镇,屯驻了大批鲜卑族和高度鲜卑化的军民。耳濡目染,祖籍渤海(今河北易县)的汉人高欢亦被同化,甚至还起了个鲜卑名字:贺六浑。
如果没有娶到鲜卑美女娄昭君,“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的高欢,可能只是草原上一棵好看点的野草,荣枯自知。靠嫁妆里的一匹马,高欢当上队主,手下百来人。这时候,经过孝文帝改革,洛阳城内的鲜卑贵族已彻底汉化,六镇军民却依然如故,两个阶层撕裂严重。正光四年(523年),六镇军民不满待遇骤降,起兵造反。高欢伺机而动,先后依附杜洛周、葛荣、尔朱荣等人,迅速坐大。九年后,高欢攻入洛阳,拥立孝武帝元修,自任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永熙三年(534年),不甘做傀儡的元修讨伐高欢失败,逃往长安。不久,被另一权臣宇文泰毒死。高欢扶植宗室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扶植宗室元宝炬即位,史称西魏。
东、西魏均自视正统,互相征战不休。武定四年(546年),高欢再次围攻西魏玉璧(今山西稷县)。10万兵马与数千守军鏖战五十余日,城未破,反而自损7万多人。高欢忧愤成疾,却被讹传身亡。为辟谣,撤退途中,高欢带病设宴。席间,他命将领斛律金唱起《敕勒歌》——这是有史记载的“首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时的敕勒川指阴山南北大草原,即沃野、怀朔、武川三镇驻守之地。歌声辽阔而悲怆,高欢“自和之,哀感流涕”。

修复后的蒙山大佛重见天日。 (视觉中国/图)
从霸府到别都
翌年正月,高欢病故。长子高澄接掌大权,击溃叛将侯景,迫其投靠南梁。不久,侯景之乱爆发,高澄趁机吞并南梁属地两淮、河南。由此,高澄封齐王。但他并不满意,打起了做皇帝的主意。武定七年(549年)八月,一切准备妥当。就在登基前夕,高澄梦见自己遭膳奴(即厨子)兰京刺杀。次日,噩梦成真,他死于兰京刀下,享年29岁。他最有名的儿子,后封“兰陵王”的高长恭才6岁。
意外成全了比高澄小5岁的胞弟高洋。家族中,高洋貌不惊人,却是个典型的“狠角色”。年少时的一天,高欢拿出乱麻让儿子们处理。众子手忙脚乱,唯高洋“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典故“快刀斩乱麻”即出于此。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洋亲率10万家兵接受了孝静帝的“禅让”,改元天保,易国号齐。为区别于南朝的萧齐,史称北齐。七年后,陈霸先代南梁自立陈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南陈;宇文泰三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改国号周,建都长安,史称北周。
在高洋治下,北齐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南取淮南,疆域北达内蒙古高原,南抵长江,西至黄河,东到大海。境内农桑、盐铁、陶瓷诸业兴旺,国力一度强盛,超越南陈、北周。
饶有兴味的是,北齐虽定都邺城,但高洋,包括之前的父兄、之后的历任皇帝更愿意移驾晋阳,其中多数要么生于斯、要么死于斯。个中原因,固如高洋所云:“霸业所在,王命是基”。然刨根问底,取决于晋阳特殊的地理。
南北朝时期的晋阳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从大形势看,山西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有恒山、南有中条,外有黄河缭绕,内有汾河贯穿;从小形势看,晋阳东阻太行、西靠蒙山、北枕管涔、南扼太岳。难怪,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驱逐尔朱荣养子尔朱兆时,感叹晋阳系四塞之地,“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开启高氏遥控朝政模式。这种模式为东汉末年曹操首创,被后世史学家称为“霸府”或“霸朝”。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晋阳城外的群山以及往返邺城的太行陉道都次第热闹起来——高氏效仿北魏皇室大兴佛教,构寺凿窟。其用心,不外乎祈求神佛庇佑。“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朝又何遑多让。如今,闻名全国的太原天龙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均为高欢创建。
及至高洋,崇佛祀神之风愈烈。自己两度受戒不说,还把国库1/3的收入供养僧尼。彼时,晋阳已升格为别都,高洋“疯狂”增修前朝寺庙如唐叔虞祠(即今太原晋祠)的同时,又看上了海拔1325米的蒙山,那里山深林密、云雾迷蒙、崖石耸峙。一个更加“疯狂”的想法浮出脑海,高洋要凿山为佛——一尊天下人从未见过的、远胜云冈石窟的大佛。

修复后的蒙山大佛重见天日。 (视觉中国/图)
宋代连理塔
时隔一千四百多年,一个夏日午后,我辗转换乘数次来到蒙山。从稀稀拉拉摆着几辆车的停车场来看,这里显然还不够热门,尽管介绍牌说景区开放已有十多年了。
通过防疫消毒和火种安检后,我行至一座仿古石桥,桥不大,名不小:御驾。据说始建于唐朝,迎来送往过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后唐太祖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英武帝刘继元等风云人物。只是,桥畔标识弄混了他们“唱罢登场”的顺序。
凭栏,沟边缤纷的花草向淙淙流水来处张望,一道道的山峁正耸起脊背奔跑。峁是当地方言,意为顶部平缓,斜坡陡峭的黄土丘陵。再远,便看见南北蜿蜒、连绵起伏的西山了。金元之际的著名文人元好问曾有诗云:“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诗中“西山”指晋祠背靠的悬瓮山。实际上,太原西部、吕梁山脉中段东麓的大大小小十几条支脉、余脉都可以统称西山;蒙山、悬瓮山、天龙山只是其中之一。蒙山大佛开凿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名为西山大佛。
沿依山傍水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偶尔才与几辆空载的观光车擦肩交错。在一处由下放知青点改成的景点里,我这个南方人头回见识了窑洞——土窑和砖窑。土窑不稀奇,峁壁上打孔,影视常演的延安那种窑洞。砖窑呢,并非烧砖的炉窑,而是砖砌的平顶房。其外观结构模仿土窑,墙、顶极厚,一样冬暖夏凉,却无潮湿、坍塌之虞。此外,室内还能开门设窗改善空气流通,窑顶可以兼作晒谷场。
游罢窑洞,脚底换成了铺石的小道,坡度一阵紧似一阵,像在不断拧紧发条。终于,我爬过一叠陡直的阶梯,翻入一块台地。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桃林茂密而浓绿。倘若早来一个月,定能欣赏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美景。现在,枝叶间,躲藏着悄悄灌浆的果实。山寺则在桃林尽头吐露一截殷红的墙。
山寺名开化。据说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创建,时称并州大岩寺(并州乃古地名,今内蒙古、山西、河北部分地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佛教东传中国的初期道场。高欢“辅政”时,孝静帝敕令有“神鸾”之称的名僧昙鸾入住,宣佛弘法。天保二年(551年)高洋下旨扩建,赐额开化。因昙鸾及后来驻锡此间的慧瓒、道绰等被唐朝兴起的佛教净土宗尊为大师,开化寺“名显一时”。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晋阳城被夷为平地。过了三年,在唐明镇(今太原市区西南)另筑新城,再建开化寺,借以笼络民心。于是,太原便有了两座开化寺,一座山中,称上院;一座城里,称下院。斯时香火之盛,可见一斑。下院在民国初年改作商贸市场后,只剩下一条路名“开化寺街”;上院毁于元末兵燹,明洪武年间重建,但规模、声誉已不抵从前。
开化寺的院门关得严丝合缝,我敲了敲,又使劲推了推,没有任何的反应。悻悻作罢,返身,却见左后方、树梢上钻出两支斑驳古旧的塔刹……竟令我油然而生多年前观瞻吴哥窟的感觉,神秘、惊艳、膜拜。
这是上院时期的舍利塔,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比吴哥窟还要早上一百多年。贴紧围栏,细看:塔分南北,各高8米,并立于一块厚达3米多的金刚座,故称连理塔。两塔均系砖砌方形,构造相同。东向正面为半圆形门拱,火焰形券面,隐刻卷草、花瓣,其余三面雕饰虚掩的假门。塔檐叠涩,多达11层。塔刹繁丽,既像一枚放大的释迦果,又像许多只争相出巢的飞鸟……
绕塔而行,我眺向西北。千余米外,青山翠岭迤逦如画,画中点染着一粒须弥如芥,那就是蒙山大佛。

从开化寺远眺蒙山大佛 (庞勉/图)
大佛往事
天保十年(即559年,大佛营造的起止时间有多种说法,今从一说),听惯暮鼓晨钟的飞鸟被人声的嘈杂和骡马的嘶鸣惊动了。它们冲进天空,俯瞰山间蚁群般蠕动的队伍。这些高洋征调的石工、刻工、塑工、画工、木工、民夫……沿溪流搭起一个个窝棚,“垒石为灶、砍柴作薪”,开始没日没夜地“凿石通蹊,依山刻像”。然而,高洋等不到大佛落成了。是年十月初十,“以功业自矜”、沉湎酒色的他,“暴崩于晋阳”。一生的辉煌与堕落,戛然而止。
之后,北齐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皇帝。大佛的营造也时断时续,直到高洋侄子、后主高纬在位的天统五年(569年),方告完工。性喜奢丽的高纬命人“燃油万盏”,通宵达旦的光焰照亮了20里外的晋阳城,却无法照亮北齐风雨飘摇的国运。在高纬接连杀害名将斛律光(斛律金之子)、高长恭后,北齐基本丧失了对抗北周的能力。
武平七年(576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从长安出发,沿渭河北岸由蒲坂(今山西永济西)渡过黄河,再经玉璧出汾曲(今山西临汾西南汾水弯曲部),围攻平阳(今山西临汾)。这时,高纬正同宠妃冯小怜在管涔山打猎。告急文书一上午连来三封,却无人敢奏。迟至日暮,高纬方知平阳失陷,欲返晋阳领兵驰援。冯小怜娇媚地要求“更杀一围”,高纬居然同意了。“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着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唐朝李商隐所作的《北齐之二》,即咏此事,只是误把平阳当晋阳。至于《北齐之一》中的名句“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并无正史记载,很大程度来自诗人绮丽的想象。
两个多月后,大佛看见了“周师入晋阳”的烽火狼烟。又一个多月,周师入邺城。皇室成员在逃亡途中悉数被俘,北齐覆灭。
四年后,自以为阿育王转世的杨坚篡周立隋,废宇文邕灭佛之举,重倡佛教。仁寿元年(601年),杨坚之子汉王杨谅“造大阁而庇尊像”,蒙山大佛这才有了遮风挡雨的佛阁。唐显庆五年(660年),李治、武则天临幸开化寺,“礼敬瞻睹”高200唐尺(约合今61米)的大佛。“嗟叹希奇”之余,“大舍珍宝、财物、衣服”,还令地方官“速庄严备饰圣容,并托龛前地”。就在这一年,李治有意让武则天参与政事。接下来的三年里,每逢秋天,汾河岸边的官道上,便会出现内廷宦官为大佛驰送袈裟的身影,“道俗瞻睹,数千万众”。那时,距四川乐山大佛的横空出世,还有140年。蒙山大佛天下第一的地位,尚无匹俦。
当71米高的乐山大佛建成以及唐宪宗于长安迎请佛骨,佛教在唐朝走上了顶峰。而顶峰,往往意味着转折。笃信道教的唐武宗——李商隐《北齐》借古讽今的对象——登基后,鉴于寺院多到泛滥,且不课税不赋役,即下旨毁佛,没收财产,勒令僧尼还俗。蒙山大佛的佛阁也遭强拆,“露尊像,雨滴风摧”。及至唐末,李克用进山礼佛“痛望真身”,乃耗时“首尾五年”“复造大阁”,改名庄严阁,并“兼妆佛像”。四十六年后即945年,尚未称帝的刘知远“至开化寺焚香,见阁宇倾欹,佛像崩阙”,遂将庄严阁的三层出檐改为五层,“并添换瓦木、文彩贲饰及阁内尊像”。
曙暮光中的大佛 (视觉中国/图)
此后,不知起于何年何月的一场大火将佛阁化为乌有。大佛亦在北宋以降多发的地震中渐渐销声匿迹,变成了一个渺茫的传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五十多岁的太原文物工作者王剑霓历经数载寻访、考察,终于把大佛从一片荒烟蔓草中“挖掘”出来。当时,佛首已失,露出的胸部高达15.75米,当地人不明所以称之为大肚崖。胸部以下,则被厚达几十米的土石掩埋。
抵近两三人高的大佛须弥宝座,我顿时感觉自己被“微缩”了。仰头看佛,佛亦低眉看我。这颗补装的佛首高12米,宽7米,虽系当代雕琢的释迦头像,但其半圆脸型呈现了北齐佛首的艺术特征:兼具北魏的清秀与盛唐的丰腴之美。简单地说,就是佛面看上去,比云冈大佛的要大一点,比龙门大佛的要小一圈。
那么,凭什么断定失踪已久的佛首是释迦头像呢?专家的依据有二:一是称颂刘知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中有文字:“俟释迦之真相”;二是佛身的姿态。释迦即释迦牟尼佛,是佛祖本尊,其余诸佛如弥勒佛、阿弥陀佛皆衍生自佛经教义。在佛教造像中,通常释迦佛为趺坐,弥勒佛为倚坐,阿弥陀佛为站立。蒙山大佛的佛身虽已漶漫模糊,但依旧能看出两腿交叠如趺坐的轮廓,以及腿上手心朝天的双掌,在施“释迦五印”之一的禅定印——愿众生安定的手势。
佛身的服饰衣纹也无从辨识了。不然,或许可以一睹叫作“曹衣出水”的绘画绝技。“曹衣出水”指粟特画家曹仲达笔下人物的衣裳褶皱十分细腻,如出水般层次分明。这种风格,甚至影响到“雕塑铸像”。要知道,营造蒙山大佛前后,曹仲达已在东魏、北齐朝廷做官多年……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联想。即便当初真的“穿着曹衣”,大佛也岁月静好,恐怕今天的我仍然无迹可寻。究其原因,据我实地所见,大佛所在岩体属黄色砂岩夹杂页岩,质地松软,容易风化、崩塌。理论上讲,并不适合摩崖造像,尤其不利于细部的刊刻和表现。
不过,这些现代科学,君王们又哪里懂得。
庞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