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历经1400多年的蒙山佛像重现姿态:曾投资百余万修复佛头 太原最大的一尊露天大佛,门票只要35,有点震撼

一千四百余年前,有一尊巨大巍峨的庄严佛像坐落在山西太原寺底村西北的山间,吸引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百姓僧侣前来虔诚膜拜,向它倾诉内心心愿,祈求它保佑自己实现渴望,实现心灵的寄托。

在那个战火纷飞、世道混乱、朝不保夕的时代里能寻到一种另类的安宁,让自己的“来生”可以重归顺遂平静。

2008年,历经1400多年的蒙山佛像重现姿态:曾投资百余万修复佛头

但人能求佛,佛又能求谁呢?

800年转瞬即逝,昔日曾跪拜在佛前的信男善女早已化作一捧黄土,无人知晓他们是否等到他们期许的“来生”。

唯有那尊听过他们悄悄话,听过岁月喧嚣和杂陈的佛像依旧伫立在原地,渐渐被风沙掩埋,渐渐被人世遗忘,渐渐消失在光阴漫长的河流中,从香火旺盛到寂寥“消失”。

2008年,历经1400多年的蒙山佛像重现姿态:曾投资百余万修复佛头

直至千百年后,有一位老人费尽心思翻阅古籍资料,又跋山涉水,跑遍整个晋源西山区域,才找到一丝线索。

令那尊被尘土掩埋千年,早就失去佛首,残破不堪的巨佛“重现天日”。

这座巨佛,即是华夏人鲜少听闻过的,比乐山大佛建造更早的蒙山大佛。

2008年,历经1400多年的蒙山佛像重现姿态:曾投资百余万修复佛头

01,也曾辉煌于世:它的出现充满谜题,它的地位无比崇高

众所周知,佛教并非古华夏本土文化,而是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文化。

它最初依托于东汉皇室给予的文化特权,在当时宫廷及文人圈子里小范围流传,颇具神秘性。

之后东汉的楚王刘英率先拜佛,汉桓帝刘志又在皇宫特设祭祀佛陀的浮屠祠,方让这个本不显于世的异域宗教开始慢慢传播盛行。

至魏晋时期,朝局、社会皆动荡不已,统治阶层的精英们忽而察觉曾经华夏人最是崇拜的传统儒道渐渐失去解决社会难题的作用。

反而新生佛教的某些神奇解读竟恰恰符合当下社会及百姓们的需求,于是他们纷纷转投空门,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佛法,令佛教文化日趋多元。

在这种背景下,佛寺如同雨后春笋,大量在华夏地界出现。

正如古诗中所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它们的盛行,不仅和统治者对僧侣的支持有关,譬如高僧佛图澄就是在后赵石勒的大力推崇下,于山西广收门徒,弘扬佛法;也和统治者本身对佛教的“痴迷”有一定关联。

比如南朝的梁武帝,就曾3次弃皇位而遁入空门,并把佛教视作国教,由此给了佛教大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令佛教传播及佛寺的兴建在华夏地区进入高潮阶段。

北齐天保2年,一贯笃信佛教的文宣帝高洋下令在陪都晋阳修建开化寺,即蒙山大佛所在的寺庙。

但对于蒙山大佛的开凿时间,当下的学者们却有不同观点。

其一来自《永乐大典》中太原县志记载,说是蒙山大佛的开凿与开化寺一样,皆始于天保2年。

其二则出自明朝嘉靖朝的太原县志及明朝成化朝的山西通志记载,道是蒙山大佛的开凿应晚于开化寺修建时间,即在天保2年以后。

同时,又有学者从五代一位名叫苏禹圭的文人所写的关于重建开化寺庄严阁的记述里找到“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的字句,认定蒙山大佛开凿正是从天保10年开始。

而无论蒙山大佛从何时修建,都无法否认它是一项巧夺天工、震惊世人的伟大艺术作品。

从相关史料及实地勘测中可以了解到,蒙山大佛的整体高度以唐代1尺等于现代0.295米的算法来算约有46米左右,和唐代典籍里记载的“佛高59米”有误,也和多数人用现代尺米换算出来的63米不一样。

其中它的佛首早已遗失,颈部高2米,上有3条阴刻项线;颈到腹部则有22米,两肘间距22余米,体型壮硕,两肩平宽,十分壮观。

因风化、崩塌等缘故,佛身穿着的衣服纹饰早已辨别不清,唯剩下胸部小方孔若干,告诉世人大佛亦曾重修,且留下很多痕迹。

关于大佛的造像类别也有不同猜测。重修大佛时,负责考古的学者根据大佛双手所结禅定印推测它应是倚坐山间的弥勒佛,是以在重修时将其双脚定为结跏趺坐式。

可进一步清理后,又发现大佛并非倚坐,再加上苏禹圭文中提到的“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以及大佛同云冈石窟北魏佛像姿态相同,从而猜测蒙山大佛乃是释迦牟尼佛。

此外,大佛如何开凿修建同样充满谜题。

史书上有记载,明永乐帝曾在紫金山凿制一块巨大石碑,打算搬运到父亲朱元璋的陵前,以此来彰显父亲的丰功伟绩。

但由于石碑实在太重,无法轻松运送,且耗资沉重,故无奈放弃该念头,仍留石碑于山峦。

那么比明朝更早的北齐生产力水平理应更加低下,他们的统治者及工匠又是怎样倾举国之力将大佛开凿完成的?

答案很简单,除却能工巧匠神工鬼斧的技艺外,也和选址有很大干系。蒙山大佛近山顶,是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的,能够省下运输巨石的辛劳。

至于它的佛首,则有学者根据地势推测,原本这里应当有块自然突出的巨石,被工匠恰到好处地利用,把它制成了佛首。

蒙山大佛的开凿总共耗时25年,经5朝5位帝王。

书上有相关记述,道是从开始建造起,无数工匠的生命便与之紧密相连。

他们日夜赶工,寒暑不停,流尽汗水,方才让蒙山大佛呈现于世间,成为彼时人们心中地位无比崇高的佛像,旺盛烟火气萦绕西山数百年未散。

02,也曾落寞消失:帝王对佛教的态度让它自此泯然时光中

隋朝文帝杨坚,为保护大佛,特地在山下新建佛阁,并将“开化寺”改作“净明寺”。唐朝几位帝王更是同大佛关系匪浅,对其无比信奉。

晋阳是李家的“龙兴之地”,有传闻说,李家父子起兵反隋后,留守故土的李渊曾在参拜蒙山大佛当晚梦到耀眼佛光普照人间,遂将此视作祥瑞预兆,更加坚定起兵决心。

等到唐朝建立,李渊当上帝王,他又特地重归故地,来此处礼佛,并把寺庙改回“开化寺”。

唐高宗与妻子武则天巡幸晋阳期间,亦对大佛巍峨感慨万分。

回到长安后,帝后专门下令叫给大佛制作一件巨大无比的袈裟,送回晋阳,于万众瞩目下为大佛举行了一场披戴袈裟的仪式。

其后但凡任职太原的唐朝官员,无不顺从君王心意,对蒙山大佛悉心照顾,精心维护,让其和山下庙宇形同李氏国庙,于百姓心中仿佛崇高灵宝,皆对它十分尊崇。

哪怕唐代晚期兴起一阵“灭佛运动”,庇护大佛的佛阁被毁,可袒露风雨中的大佛依然无人破坏,完好伫立山间。

随后,后唐晋王李克用占据并州,特来太原参拜大佛,命人重修佛阁。

又数十年,同样镇守太原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在前人基础上,修建5层楼高的庄严阁,修复了稍有破损的佛像。

北宋淳化初年,开化寺前寺院有释迦如来佛舍利塔2座建成,后寺则在数年后又兴建了杭州天目山祖师禅师塔,俗称“千层塔”。

可以说,在华夏朝代迭出的那些年,蒙山大佛及其山脚下的开化寺一直都是统治者及文人百姓心中最神圣所在之一。

它的辉煌,连同太原旧八景光耀这座古城近千年之久,然而就像俗话所说,花无百日红,景无千日好。

即便昔年曾在人们心中占据绝对宗教地位,蒙山大佛及其山脚下的寺庙亦没能逃过沉寂消失之劫。

元初,由忽必烈敕封为国师的僧侣入住开化寺,那是这座久经风雨侵袭的寺庙在史册间的最后一次完整亮相。

及至元末,这座充满传奇的千年古寺便在战乱里被破坏大半,只剩下僧房及舍利塔尚存。

有学者猜测,蒙山大佛也是在这段时间遭到损坏的,可能佛首被削平,佛手、佛脚及衣服法器均被摧毁,余下佛身于时光长河中慢慢被荒草碎石覆盖。

再加上其后百余年地势变动,令巨大佛身和山体岩石重归一体,从而让大佛最终消失在人们视线中,成为口口相传、不见真迹的谜题。

所幸,关于大佛的只言片语仍旧存在于某些流传于世的典籍里,为它的“重见天日”留下一丝线索。

03,而今焕然重生:所幸有人依旧记挂着它,费尽心思助它重现天日

说到蒙山大佛的“重生”,必须要提及一位老者,他的名字叫王剑霓,出生在山西忻州,小时候曾跟着出家为僧的祖父生活数年。

耳濡目染祖父对佛教文化的研究,由此对这门宗教生出浓厚兴趣,为他日后所为埋下伏笔。

王剑霓老先生后来告诉旁人,他对蒙山大佛最初的印象源自祖父对他讲过的一句话:“太原西山有大佛”。

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太原西山的大佛究竟身在何处,又是不是一个以讹传讹,历经千百年未衰的“错误”。

王剑霓同样如此,可他胜在有好奇心,有坚持,愿意真正深入到山野间,去找寻一个未知真相的答案。

王剑霓首次冒出“寻找西山大佛”的念头是在解放初期,他被分配到太原南郊文化馆工作后,但由于种种缘故,此次找寻计划被迫夭折。

1979年,年过五旬的王剑霓重归太原岗位,再一次生出找大佛的心思。他每天抽空趴在书桌上翻阅各种典籍资料,试图寻见有关大佛的踪迹。

恰巧那段时间太原领导开启山西文物地名的普查工作,让王剑霓意外从寺底村听到一个奇怪的地名:大肚岩。

他不由在心里嘀咕:“寺底村附近有很多包含寺字的地名,村民也说大佛那里曾被叫作大岩寺,那么大佛会不会就和这个大肚岩有关?”

虽然王剑霓曾数次差点儿在寻找大佛过程里失足掉下悬崖,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请求村民带领他到山间去找“大肚岩”所在。

寻找工作很不容易,幸而王剑霓对大佛的记载十分清楚,推测大佛所在山崖必定等于或者大于大佛高度,是以他一心往200尺以上的山峰找寻。

期间路过“九莲洞”,王剑霓又险些因碎石跌落山间,是他同行人及时抓住他,才让他再度幸免于难。

待到了大肚岩,满心“大佛”的王剑霓瞬间忘却危险,几步上前盯着不远处一个巨大佛胸目不转睛地查看,又手脚迅敏地爬到佛颈往东南远眺古老城村。

那一刹那,王剑霓无比确信自己找到了传说里的“西山大佛”。

1983年,王剑霓在国家地名刊物上发表“找到西山大佛遗迹”的相关文章,并将此事上报中央,引发国内考古界及佛教轰动。

文化部特别派考古专家实地勘察,确定困扰我国文史考证600余年的悬案之一正式水落石出。

1994年,寺底村计划开发蒙山大佛旅游项目,可由于种种缘故未能成行,蒙山大佛修复一事暂且搁置。

2003年底,太原市政府再次提出开发蒙山大佛的打算,同样没能实现。

2005年,寺底村煤矿产业被叫停,村民又一次将目光放到蒙山大佛上。

不过那个时候的大佛早就岌岌可危,除了自然不可抗拒的损坏外,村民挖采煤矿实施的爆破亦加速了它的崩塌。

其中佛身下部35米处已然采空,一旦塌陷,必定会造成大佛的整体垮塌。

拯救大佛行动迫在眉睫。2006年6月,寺底村城里大佛保护基金会,众人开启为筹备大佛修缮金四处奔走活动;同年9月,蒙山大佛首次入选“晋源16景”。

随后,有村民提出大佛无佛首着实有碍观瞻,于是寺底村又投资100余万准备修复佛头。可他们低估了佛身损坏程度,差点儿让大佛再造重创。

同年,“文物修复草班子”被喊停,晋源区政府出面接手大佛修复工作。

他们先是对大佛整体进行钻探,又请专业班底将破碎的大佛佛身重新加固,初现千年前大佛雏形。

接着,经过一段时间争论后,确定由山西雕塑家苗新田负责为大佛重新设计建造佛首。

新佛首的形象从云冈石窟和大佛相似的佛像身上得来,符合北齐佛像风格,并经半年努力顺利登场。它重约80余吨,高12米,宽7米左右,得到寺底村村民一致认可。

2008年元月末,大佛修复工作正式完成,历经1400多年的蒙山佛像终已完好之姿重现世人眼前,引来了佛教界、学术界及净土宗僧侣的高度关注。

不只国内有很多人慕名前往参观,就连国外的僧侣亦特地千里迢迢赶赴太原,只为瞻仰这尊昔年仅存在于文字记载里的巍峨大佛。

参考文献:

《山西省太原市蒙山大佛修复工程正式完工》

《一年修复 晋阳西山大佛重生》

《中国蒙山大佛期待重光》


太原最大的一尊露天大佛,门票只要35,有点震撼

南方有名山,名曰乐山,山中有佛,叫乐山大佛。说起露天大佛,第一印象就是乐山大佛,这座开凿于北魏的山体大佛举世闻名,吸引许多海内外游客的光顾。细数下来,露天开凿的大佛保留下来的没有多少座,要么是后天建造,如东林大佛、灵山大佛等,虽说也是露天但是现代制作;龙门石窟的大佛是露天,却是群体造像,不是单体最大,所以露天保留下来的大佛很难得。



太原最大的一尊露天大佛,门票只要35,有点震撼

在北方山西省太原的晋阳区的老林之中,也有一座露天的大佛,这座大佛被誉为“世界之最”,世界单体最大、开凿年代最久远的大佛,也叫蒙山大佛,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蒙山景区内。“山是一座佛,佛即是一座山”,可见这座露天大佛的大小。这是一尊释伽牟尼坐姿造像,是顺着山体走势开凿,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这座山体石佛掩埋在历史和大自然的长河里600年不为人所知。



太原最大的一尊露天大佛,门票只要35,有点震撼

山西的古佛寺众多,很多都掩藏偏远的山村之中,这些古寺很多都是明清时期遗存下来,但建造的年代甚至更早,山西是隋唐重要的「龙兴」之地,唐朝还把太原定位北都,当时佛教就比较盛行,代表性的是五台山。蒙山大佛所处的佛寺名叫开化寺,现在的开化寺是在原址上根据「太原县志」重现修建而成。



蒙山大佛的发现是当地参加地名考察的学者“王剑霓”偶然发现,当时佛像的头部已经缺失,从后来修复的成果看,头部缺失是必然的,整座小山都是佛身,当时称为“大肚崖”,其实是佛身。孤零零的佛头从山中探出,相当惹人注目,又因为是和山体连在一起,日久天长,风吹雨打,风化严重,再来个山体滑坡,战事不断,佛头就不存在了。



大佛在元朝时期被毁掉,被掩藏了将近600年不被发现,根据「太原县志」等古籍的记载,大佛是开凿于北齐时期(559年)左右,这个开凿年代不详,因为各种古籍的记载多少有些出入,但考古学者们一致认为是北齐的造像没错,所以80年代重新发现后,以华塔村出土的北齐佛像为参考对象,打造了这么一个硕大无比的佛头造像。



从太原自驾到蒙山景区只需要30分钟,进入景区后购买35元一张的门票即可。景区除了蒙山大佛以外,还有许多小型的经典,如观音堂、开化寺、净池、蒙山氧吧、等,当然了,蒙山大佛仍然是主要的参观对象。

从大佛脚下仰视大佛,可以看得出来佛的身躯已经风化,依稀能看到是一尊大佛的样子,佛头因为是2008年新建,显得格格不入,远处看,大佛的身躯显得比较单薄,头重身轻的样子,但凑近一点看,倒也和谐。



蒙山大佛的周边山体传闻还有8座小佛,只因为没有及时修缮和恢复,导致现在已经和山体融为一体了,再也分辨不出原本的样子。蒙山大佛比乐山大佛矮8米,开凿时间早160年,堪称世界之最了。

游览完蒙山大佛后,就可以去晋祠和太原古县城,在这里,寻得到太原最古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