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陌生男子自称63代天师儿子,拿出信物证明宣称64代冒名顶替 道教功法的上、中、下三部,你知道是哪些吗?

08年,陌生男子自称63代天师儿子,拿出信物证明宣称64代冒名顶替

1949年的某天,在香港开往台湾的轮船上,坐满了逃往台湾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位身穿道袍的人显得格外显眼,此人就是龙虎山正一道第63代天师张恩溥。

看着逐渐远去的大陆,张恩溥明白,自己此生再也无法回到他的天师府,而正一道的未来也是晦暗不明。

这个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当时在江西流传了十几年的一首歌谣,那首歌谣唱道:“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

巧合的是,之后发生的事情,竟然应验了那首歌谣的内容,因为之后继承的天师,都不是张恩溥的血脉,也没有得到各地信徒的认同。

08年,陌生男子自称63代天师儿子,拿出信物证明宣称64代冒名顶替

正一道的发展历史

要讲明白张恩溥和那首歌谣的来历,就得了解中国道教正一道的历史。在老子创立道家思想后,道教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之苦,许多流民纷纷逃往巴蜀地区。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宗教成为人们的主要精神寄托。当时进入蜀地的张道陵在此创立了正一道,并成为正一道的第一代天师。

在张道陵师徒的努力下,正一道逐渐成为当时川蜀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教派。

08年,陌生男子自称63代天师儿子,拿出信物证明宣称64代冒名顶替

曹操在进攻关中时,赐封第三代天师张鲁为镇南将军。在曹魏政权的扶持下,正一道开始向全国拓展,奠定了自己在道教中的正派地位。

张鲁去世后,其子张盛遵其遗命,拒绝曹魏政权的官位俸禄,将正一道的基业带回江西龙虎山。龙虎山正式成为正一道祖庭,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张道陵在四川开宗立派,并且在那里传了三代,却说回龙虎山呢?

其实张道陵在青年时曾在龙虎山修道炼丹,在成功炼丹后,他在发现龙虎突然现身,因此将此山命名为龙虎山,信徒们也将龙虎山视为得道之地。

家族人才辈出 让正一道影响力达到顶峰

在此后的岁月中,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正一道依然稳步发展,成为南方道教中发展势头最好的教派。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都会赐予正一道封号。

其实正一道能够辉煌,除了官方的背书,但张家能在千年历史浮沉中一直保持地位,家族中不断涌现的人才才是根本原因。

而在北宋,30代天师张继先更是将天师道的影响力再次提升,并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姓名。

张继先从小聪慧,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掌握道法。12岁那年,他进京面圣。宋徽宗看他聪慧伶俐,就问他:“你住在龙虎山,那你见过龙和虎吗?”

这是一句带着陷阱的问话,因为在古代,龙代表天子,如果说见过龙,那就冒犯了皇权。如果说没见过,那就龙虎山就徒有虚名。

面对难题,张继先却不慌不忙地回道:“住在山里,我经常见到老虎,但龙的样子,我今天才看到。”

听到这句机智且略带吹捧的回答,宋徽宗是哈哈大笑,再问了张继先几个道法问题后,张继先依然是对答如流。宋徽宗觉得张继先确实是可造之材,随后设宴款待。

张继先的优异表现,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趣闻,直到元末明初,张继先的故事依然在流传,许多小说都借用了他的形象。

在《水浒传》的首回中,有“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敍述,而这个张天师,就是张继先。

在张继先等人的努力下,正一道不仅没有被后崛起的全真教压制,反而受到统治者的扶持。元太祖忽必烈为龙虎山建嗣汉天师府,天师的名号就此被官方正式承认。

道人的吟唱变成了预言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江山能够永固,也没有一个家族能够永远兴盛。

在进入民国之后,因为军阀混战,为了在乱世中自保,63代天师张恩溥一直都是隐居状态,几乎不与任何政治人物来往。

其实张恩溥的自保,也是为家族未来考虑。因为在当时,开头的那首歌谣已经流传已久。

而这首歌谣之所以流行,还与张恩溥出生时的一个故事有关。

据当地传说,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初五,第62代天师张元旭的长子张恩溥出生。

在张恩溥出生后不久,天师府门外来了一位道人。一听有客人来,张元旭立刻出门迎接。

这位道人好像知道天师府有喜事一般,一进门就说道:“何不把公子抱来看看?”

将张恩溥抱来后,那位道人很认真地看了看这个男孩,然后自顾自地吟唱道:“一道灵符万种情,鱼龙交错日幽明,同根萁荚不相属,七九传胤享太平”。

道人吟唱完成后,将张恩溥交给张元旭,然后直接出门而去,很快就不见了踪影。外人知道此事后,不久后,就有人根据道人的吟唱,编出了“六十三代有一歇”的歌词。而道人的吟唱就像阴云一样,一直笼罩着龙虎山的上空。

到台湾后 正一道发展不尽如人意

然而低调的张恩溥躲过了兵荒马乱,却躲不过蒋介石的威逼。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深知国民党在大陆已是大势已去,在他的命令下,国民党开始将大量的贵金属、文物运往台湾,许多有知名度的人物也纷纷被带往台湾。

作为中国道教的代表性人物,张恩溥自然在迁往台湾的名单上。对于蒋介石的要求,张恩溥并不愿意配合。

但蒋介石对当时不愿意配合去台湾的人,往往采取“带不走就毁掉”的处理方法。

为了家人的安全,张恩溥只得勉强同意。但在张恩溥启程前,解放军已经发起渡江战役,为了躲避攻势迅猛的解放军,张恩溥匆忙间连天师的三件信物都没带齐,只带了阳平治都功印就离开了。

离开大陆后,失去祖庭的天师张恩溥,虽然接连创立台湾道教协会和中华道教总会,并在其中担任要职,但随着社会进步,道教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而蒋介石看到正一道已经式微,随即抛弃了张恩溥,让其自生自灭。

继承人问题困扰着正一道的发展

为了维持扩大正一道的影响力,张恩溥只得更加努力的进行传法活动。此外,他还经常带队前往东南亚传法,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正一道在台湾和海外的信众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虽然张恩溥为正一道四处奔波,但正一道依然存在危机,这个危机就是继承人问题。

正一道天师向来只传嫡子,而嫡子必须持有镇邪宝剑、符箓、阳平治都功印等三件信物,才能够成为天师。

张恩溥的长子张允贤早已去世,而次子张允康早年留学德国,学成之后投身科学,对宗教事务并不感兴趣。

张恩溥多次派人联系张允康,要求他接班。但张允康不为所动,他在回信中写道:父亲毕生看重的天师道不过是封建迷信,科学才能真正拯救国家。

在此之后,多位长老轮流上门劝说张允康,希望他能够成为64代天师。热爱科学的张允康对此非常烦恼,他索性闭门谢客,让长老们吃了闭门羹。

儿子的态度让张恩溥深感失望,直到去世前,他都没有明确继承人的人选,而这也为之后接班乱象埋下了伏笔。

1969年,张恩溥病逝于台北。

虽然正一道已经是大不如前,但影响力也不是一般宗教可比的,而且正一道名下的产业收益依然可观,因此天师的名号依然让许多人向往。

代理天师强行继位引争议

按照正一道的继位规则,教众们一时无法找到有资格的人选,大家纷纷对继承人问题提出意见,谁也无法说服谁。就在这种混乱局面下,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夺位”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首先站出来宣布继承天师之位的人,是张恩溥的侄子张源先。除了张允康,张源先是与张恩溥血缘最近的人。

而且在张恩溥来台湾之后,张源先一直在其身边,为正一道在台湾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正一道的信众和长老们也都很认可他。

此外,张源先还声称张恩溥在临终前通过口头的方式,将天师之位传给自己,因此他决定继承天师之位,成为64代天师。

张源先的言论遭到了教内长老和信众的质疑,首先是他的血缘不符合继承规矩,其次是张恩溥的口头遗嘱没有其他人作证,而且张源先也没有张恩溥的阳平治都功印,因为作为信物,上一任天师都会把此传给下一代。

虽然张源先的资格不够,但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而且当时各派争权已经影响到正一道的正常发展,为了大局,长老们决定让张源先担任代理天师。

张源先并不满足代理二字,在局势稳定后,已经掌握大权的张源先召集名家和信众,开坛设法,并在会议中宣布自己将正式接任64代天师一职。

会议结束后,张源先向国民党当局通报了此事,希望能够获得官方的承认。

张源先此举惹怒了许多信众,教内的许多长老也认为他没有资格。在强烈的反对声中,本来就已经抛弃正一道的国民党当局,直接表示不会再承认正一道的地位。

即使没有被官方承认,1970年10月,张源先依然在在台南市天坛受箓,自称为第64代天师。然而张源先没有得到大部分信众的承认,因此他自称天师的行为一直备受争议。

陌生男子自称天师之子

2008年,已经78岁的张源先正在为下一任天师人选犯难时,在当年的会议上,一位年过五旬,自称张恩溥儿子张美良的中年男子突然闯进会场,宣称张源先的天师身份为冒名顶替。

该男子此言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就在很多人以为这名中年男子就是个纯粹捣乱的疯子时,该男子却直接拿出了信物阳平治都功印,这让在场所有人都哑口无言。

因为信物的原因,没有反驳这位张美良,但大家一时间也不敢相信。

在散会后,道教协会专门派人调查张美良的信息,经过多日的走访,发现张恩溥确实在台湾有一个妻子,此人正是张美良的母亲。

就在这一年,张源先在家中去世。按照规矩,既有血缘又有信物的张美良,自然成为下一任天师,这也是信众们都能够接受的。

然而就在张美良准备继位时,又出了一件震惊信众们的大事。在2008年年底,道教协会在台北讨论张美良继位事宜时,张家的另一个长辈张道祯站了出来,在会上,他表示反对张美良继位,并声称张美良并非张恩溥的孩子。

张道祯虽然年龄比张恩溥要小,但按辈分却是张恩溥的堂叔。

按照血缘关系,他是可以与张源先竞争的,只不过因为在教内的威望没有张源先高所以作罢。

虽然当时没有与张源先争位,但不代表张道祯对天师之位没有想法。在张源先去世之前,张道祯就已经四处布局,拉拢教内长老,随时准备接任。然而张美良的出现,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真相被揭开后 天师继承依然成为问题

张道祯一直对张美良的身份感到质疑,他认为张美良五十岁才来认亲,实在是太过蹊跷。

经过他和手下的深入调查,发现张恩溥的第二任妻子原来也是二婚。在于张恩溥结婚前,她与胡姓前夫就有了一个男孩,而这位男孩的年龄,与张美良是一样的。

而那枚印信,也是张恩溥留给妻子的遗物,张美良是长大后通过亲生母亲才知道此事,在取得信物后,他才从胡姓改姓了张,试图以此蒙混过关,获得天师之位。

在发现此事后,张道祯没有立刻公布,他引而不发,就是要等到大会上再站出来揭穿张美良的真面目。

此外,张道祯还拿出了相片等证据,这让张美良一时感到非常尴尬,还没等会议结束,他就离开了会场。

张道祯不顾争议 再次上演强行继位

揭穿张美良后,自以为有功的张道祯,趁机提出自己要继任天师。此言一出,长老和信众们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表示反对。一时间,会场一片混乱,无奈之下,张道祯只能宣布散会。

在之后的时间里,张家的后辈们纷纷站出来表示要继任天师。张源先的女儿张懿凤曾参选天师,但被信众和长老们一致反对。

张懿凤之后,还有其他后辈希望参选天师,但信众们只接受63代天师张恩溥的后代。

眼看天师之位一直空缺,张道祯再次出现,他模仿张源先的做法,先用金钱收买了许多长老和教众,并在2009年在台南天坛登坛受箓,之后就自称65代天师。

由于张源先、张道祯等人争位引发的一些列事件,导致正一道的影响力日渐衰落。

而在正一道的祖庭龙虎山,正一道的主持人并不是张家血脉,而是张恩溥的外孙鲁金涛。鲁金涛在八十年代改名为张金涛,他在大学毕业后返回龙虎山,成为嗣汉天师府主持。

按照政策,政府没有给龙虎山天师府赐予封号。但在龙虎山地区,信众们颇为认可张金涛的地位。

张金涛入主天师府的行为,让张源先、张道桢等人颇为恼怒,一直以来,台湾正一道一直视张金涛为“外人”,并不断多次强调张金涛的“冒牌货”身份,但双方倒是没有因为谁是正统的问题大打口水战。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的某些糟粕部分已经被人们所抛弃,如果没有改进,某些教派走向没落是必然的。任何理论或者宗教,如何不适应时代发展,都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道教功法的上、中、下三部,你知道是哪些吗?

自东汉末年,张天师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以来,道教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衍,产生了诸多的教派,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修炼功法。这些功法有的大同小异,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不过都有其独特之处。大抵而言,道教的功法按精深程度,分为上、中、下三部。

下部的道法为正一法。正一法为道教正一派的道法体系。正一派为中国道教历史最悠久的道派,故而正一法在道教功法中历史也最悠久,当然内容也就最庞杂。授符箓为正一法的显著特征,入道者都要授予符箓,一是作为皈依凭信,二则符箓也是道士行法的依据。

正一派的大本营在江西龙虎山,由张天师家族历代相传。正一法也随着张天师家族的传承而不断地革新、改进。宋朝时,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改革正一法,将北宋流行的神霄派雷法融入到正一法之中;又有后代天师学习清微雷法,正一派雷法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正一道法大约以收妖捉怪、召神役鬼、炼度、破幽、禳灾等为主要内容。

中部的道法为灵宝法。灵宝法也是道教古老法术。后世的灵宝法以斋法闻名,不过东晋之前,灵宝法以异术而著称。灵宝派的祖师为三国之际的葛玄。传说葛玄道法精妙,后世尊其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葛玄所传的《三皇内文》和《五岳真形图》,都是召劾鬼神的道教重要法术。前期的灵宝法,传授灵宝五符、守一思神,专精符法。

道教功法的上、中、下三部,你知道是哪些吗?

到了南朝宋齐之际,三洞法师陆修静整理灵宝道法,形成三斋十二法的灵宝科仪。从此灵宝斋仪成为了道教科仪正宗,道门中遂有了“天下科仪出灵宝”之说。道教各派的科范斋仪,从灵宝派中吸收甚多。

除了斋法之外,灵宝法中各种禳灾、禁咒、符水治病等法也很丰富。北宋之后,雷法成为道法的流行趋势。但灵宝派的功法基本不杂有雷法,这是灵宝法的一个特色。

上部的道法为上清法。上清法为道教上清派的功法。上清派也称茅山派,所以上清法也被称为茅山法。上清茅山与龙虎山正一、閤皂山灵宝合称为“三山符箓”。上清法内容广泛,召劾鬼神、祈禳驱邪、符咒治病等都是常行的法术。

上清法与正一法、灵宝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存思”,并以之作为修道行法的关键。“存思”之法正是后世道教“内丹术”的滥觞,在道教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朝到北宋,上清派都是道教中的主要派别。上清派的主神元始天尊也被尊为道教“三清”之首,地位在太上老君之上。

道教功法的上、中、下三部,你知道是哪些吗?

道教以长生久视为修炼目标,各派法术虽异,总目标却是一致的。所以道法虽分上中下三部,各道派实际修行中,却不管功法高低,一般兼容并蓄修行。例如正一派中道士的道阶,自正一派而受洞神法箓;修洞神经戒有功再授高玄法箓,由升玄部迁升为太上灵宝洞玄弟子,再逐次升为上清洞真法师。这个道阶“升级”的模式,就是按下、中、上三部道法而修行进益的,但并没有严格的门户之见!吸收众家之长,这不正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