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金光闪闪的小吃,是很多江西人的童年回忆,现在已经买不到了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风景旅游区: 红色文化引领 绿色生态发展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地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片从前只是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的土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来往游人如梭,大家逐渐发现,这里除了浓郁的红色文化以及秀丽的风景,还有难得一见的传统美食。

在井冈山市的大仓村,就有一道从前不为外人所知的传统小吃——红薯包。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红薯包子么,有甚么新奇?"但实际上,红薯包跟红薯包子可不仅仅只是一字之差,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食物。

红薯包,大仓村的一种传统小吃。制作过程十分简单,蒸熟的红薯去皮后,揉捻成泥,与糯米粉一起揉搓至表面光滑的米团。随后将它切成大小合适的片状,油温六成下锅,炸至浮起后用锅铲按压饼团,它会自动迅速膨胀,成为红薯包。
红薯包色泽金黄,外皮香酥,内里绵密而有韧性,一口下去红薯的甜蜜和糯米的清香融为一体,让人爱不释口。此外,红薯包的外形远远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用黄金打造的糯米团,煞是可爱诱人。
这道传统小吃是很多井冈山人的童年回忆,从前物质条件不够好时,农家的红薯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味。而这种将红薯加工后制作成的小吃,更是颇受欢迎。想学这道简单美味的井冈山小吃吗?详细的图文教程,新手也能轻松学会哦。
【食材】
红薯、糯米粉、白糖。
【做法】
1. 红薯洗净后,上锅隔水蒸熟。
处理红薯的时候,其实蒸和煮都可以。个头大的红薯一般会选择直接煮,水量大约到红薯一半,但是要注意控制火候,容易糊锅;个头小的红薯直接隔水蒸就行了,大约半小时左右就能蒸好。
隔水蒸的好处是可以更好的保持红薯本身的糖分和营养价值不流失。这样蒸好的红薯会更甜一些。
2. 蒸熟的红薯趁热将皮剥掉。
蒸熟的红薯要趁热将皮剥去,轻轻一碰就掉。这一点很关键,红薯放凉后,就不好剥皮了。
当然,刚刚蒸熟的红薯是非常烫手的,所以我们可以提前准备一碗冷水在旁边,用以降温。
3. 剥好皮的红薯与糯米粉按1:1的比例,搅拌均匀。
刚出锅的红薯非常的软糯,用手一按就能压成绵密的红薯泥,这时与糯米粉混合揉搓最为合适。
4. 红薯与糯米揉搓至光滑的团状。
红薯与糯米粉揉搓的程度有一个标准:手光、面光、盆光。达到这三个条件后,即可停止揉面团。
5. 红薯团揉搓成直径大约3到5厘米的条状,随后切成大约半指宽的红薯片备用。
这里要注意的是,红薯片的薄厚要合适。太厚的话不容易炸熟,可能外面焦了里面还未熟透;太薄的话则是红薯包不够蓬松,口感不够绵软。
6. 倒入适量食用油,油温六成后转小火,保持油温不变。
油温六成是煎炸食物时最合适的温度,温度过高容易焦糊。那么,油温几成是否有更直观明了的标准呢?当然有,大家只要记住以下的标准就可以:
五六成油温(130°C~170°C)时,油面波动,气泡较多,有哗哗的声音,开始冒少量的青烟。放入筷子的话,筷子周围会有气泡产生。
7. 红薯糯米片下锅煎炸,等到它们浮起后,用锅铲按住红薯糯米片往锅沿或者锅底用力压一下。
这个步骤是红薯包最为关键的一步,把握时机很重要,马虎不得。红薯片在油锅中油炸,等到它们浮起时,用锅铲按压后,红薯片内部会因为挤压而变得松软,从而在油锅内迅速膨胀,变成中间圆滚滚连段紧实的"红薯包"。
8. 红薯包成型后,用筷子夹出沥干油后放到盘子里,即可趁热享用。
红薯包在变得膨胀之后,就可以吃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夹出时沥干油,不然会影响口感。刚刚出锅的红薯包非常烫,所以也要注意不要被烫到嘴。
红薯包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简单。但这并不意味这道传统小吃并不美味,恰恰相反,简单的制作流程让这道美味小吃能最大程度的流传开来,成为无数井冈山人童年时最美好的回忆。

当地老乡跟我们说,红薯包本来只是物质条件不发达的时候,农家人用来满足家里小孩肚里馋虫的,那时候红薯是自带甜味,且最容易获取的一种食材,加上家里陈糯米研磨出的米粉,用油一煎就是儿童"豪华"点心了。
时至今日,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尝过了各式各样的甜点,人们回首时才发现最甜蜜的美食早就在童年时已尝过了。
文化赋能篇
红色文化引领 绿色生态发展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风景旅游区
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留下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经典红色故事和 100 多处革命旧居遗址,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井冈山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植被和景观资源丰富的生态名山,森林覆盖率高达 86%,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 8 万个。红色革命景观和生态美景交相辉映,把井冈山衬托得多彩多姿。

近年来,井冈山风景旅游区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战略,围绕“红色最红、绿色最绿、发展最优、治理最好,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奋斗目标,先后评定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产品深受市场好评。
难点痛点
多年来,井冈山在红、绿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旅游产品上进行不懈探索,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
井冈山强烈的红色 IP 覆盖了客源市场对井冈山的全面认知,局限和固化了市场结构,产业协调发展不足,呈现出游客热度“山上行、山下不行,白天行、晚上不行,旺季行、淡季不行”现象,红色产品线路推广较好,绿色休闲产品线路不够成熟,山上山下旅游发展差异大,山上产品较为成熟,山下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缓慢,山上山下联动效果难以显现。
(二)旅游产品供给不充分
当前,大众旅游日益增长和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但井冈山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精品化、差异化进程较慢,产品供给水平不高。表现在以景点参观、教育培训产品线所占的比重较大,绿色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和参与性、互动性强产品所占比例较小。
经验做法
(一)全域联动聚合力
以巩固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山上山下联动,重点实施“茨坪 +”行动计划,推进“1+6”特色小镇建设。通过推进茨坪二环路提升、停车场改造升级、新农贸市场、慢生活区、刘家坪红军文化村等项目建设,完善茨坪公共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业态,提升城市品位,推进茨坪提档升级,着力将茨坪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宜游特色生态休闲小镇。同时,加快推进梨坪、罗浮、拿山厦坪、黄坳、龙市、茅坪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把梨坪打造成以会议培训、避暑度假为主的文化小镇,把罗浮打造成以休闲养生为主的度假小镇,把拿山厦坪打造成以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为主的休闲小镇,把黄坳打造成以运动健身为主的运动小镇,把龙市打造成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把茅坪打造成以红色培训、民宿度假为主的体验小镇。
(二)发展民宿添动力
充分依托井冈山的“红绿”资源优势,按照“宜红则红、宜绿则绿、宜农则农”的思路,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在大井、坝上、下七等景区周边村镇大力发展学生研学民宿基地;在红色资源富集的村镇大力发展红色培训精品民宿;在黄坳依托中岭国际自行车赛道,建设运动康养精品民宿;在柏露乡鹭鸣湖景区,采取“共享农庄”模式,将农村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打造农事体验民宿。
(三)优化环境提效力
推进大井旧居环境改造,全力实施红色教育的“场馆提升”工程、景区景点的“形象提升”工程、旧居旧址的“氛围提升”工程,完成了南山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并在主要进山公路进行红色文化主题节点打造,营造红色旅游浓厚氛围。重拳清理茨坪城区售卖亭、户外夜宵摊、大型户外广告,全力推进乱搭乱建拆除工作;全面规范占道经营、超店经营、店外店行为,景区面貌得到改善。依法严厉打击“黑车黑导黑社”和追客拉客、欺客宰客等行为,对旅游市场乱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提高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全面取缔井冈山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生猪养殖行为,持续保持森林火灾零记录,实现景区违规建房零增长。
(四)打造品牌强实力
大力发展红色教育产品品牌,组建红色培训管理办公室,出台红色培训管理办法,开展培训机构集中整治工作,推动红色培训规范发展,努力将红色培训打造成全国样板;大力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示范区,完善并执行旅游业服务标准化体系,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动员全社会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 让游客在旅游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大力推进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推进仙口、江西坳等景点开发及柏露鹭鸣湖景区、井冈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改造升级、温泉开发等旅游项目建设,打造融会议培训、研学旅游、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健康养老为一体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推进季节性旅游向全季节、全时段旅游转变。

工作成效
井冈山紧扣浓厚红色文化底蕴,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通过开发整合红绿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9 年前,年接待游客增长率均呈两位数,井冈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助力旅游脱贫攻坚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游客在山逗留时间由过去平均 1.5 天延长至 4-5天,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有些红色培训项目有效带动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神山、坝上等村镇通过“红军的一天”红色培训体验项目,促进当地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 2.3 万元。同时,红色旅游还辐射带动了罗浮、梨坪、拿山厦坪等特色小镇及乡村旅游,有效推动“景点游”向“全域游”的转变。
(二)创新旅游产品内涵
井冈山大力实施红色引领战略,创新推出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品链条,形成集培训、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模式”,连续 5 年年均增长达 40% 以上,领跑全国。2019 年,景区吸引了全国各地高达 44 万人上井冈山接受“红色洗礼”,形成了一个“中国信念精神高地”,开拓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成为全国红色培训教育服务业的标杆和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三)扩宽了旅游产品体系
针对自然条件好的村镇,做足山水文章,着力开发温泉养生、田园骑行、漂流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打造了罗浮“双养小镇”、黄坳“运动小镇”、茨坪“生态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如今,大井、下七、上古田等景区周边村镇,学生研学旅游如火如荼;大陇案山村,民宿、咖啡屋、客家传统美食街自成一景,乡村山水田园休闲度假村打造成型;半亩方塘度假村采取“闲宅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村民变员工”的模式,个性化打造“一房一院一地”的农事体验民宿,深受游客欢迎。
(四)促进了生态保护
井冈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全力补齐环保设施短板,实施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推进生态旅游物联网项目管理,打造了一个“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井冈山样本。
案例点评
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和旅游产品供给不充分是井冈山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前者表现在山上山下旅游发展差异大,山上山下联动效果难以显现;后者表现为产品的多元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进程较慢,产品供给水平不高。为此,景区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山上山下联动,完善山下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宿,打造融会议培训、研学旅游、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健康养老为一体的多元产品体系。井冈山景区在挖掘红、绿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上进行多方面施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文摘自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编印的《2022年旅游景区质量提升案例汇编》
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编辑:省文旅宣推中心(江西画报社)杨可
初审:杨可、邓高正
复审:周琦
终审: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