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独住,曾为蟒蛇皈依:觉俊长老的修行岁月 壹脉·品梵 | 何为禅七


终南山独住,曾为蟒蛇皈依:觉俊长老的修行岁月

焦山披剃,栖霞常住,终南归隐,三觉清净。

弱冠入道,中年禅修,垂暮念佛,八俊宛然。


原栖霞古寺知客师、西堂和尚、上觉下俊长老于公元2019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廿八日)凌晨1点左右安详世寂,世寿85岁。僧腊39年,戒腊37夏。


祈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谨此讣闻

南京栖霞古寺 谨启

2019年12月23日


觉俊长老生平简介:

觉俊长老(1935—2019),俗名徐汉俊,生于1935年,江苏省泰县姜堰市溱潼镇人氏。

1980年5月镇江金山依慈舟法师剃度;

1982年4月在五台山塔院寺受三坛大戒;

1982年12月在栖霞古寺依茗山和尚受戒至今。

长老常住栖霞古寺后,任栖霞古寺知客师,戒行清净,恪守六和;

长老弱冠入道,深信因果,严持戒律,每年到终南山茅棚精修,以身作教,为四众弟子树立了好榜样。

长老一生爱国爱教,慈悲喜舍,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以利乐众生为本怀。


终南山独住,曾为蟒蛇皈依:觉俊长老的修行岁月


长老弱冠入道,严持戒律

每年到终南山静修

明月清风,以苦为乐

早晚念佛不断,实证实修


今日

凤凰网佛教选取一篇文章

与读者共同走进那段修行岁月

学习长老的智慧

缅怀长老的道风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个古朴修行者的生活格局,推开门像推开段怀旧的历史:老书桌、旧床、旧柜子,屋子里的一切都使用多年,但一切物件却规整得很有秩序,十多平方的房间内还布置了佛堂。


到觉俊老法师房内,师父正在洗脚,吩咐我们坐下后,就随机开示:”你看人老了皮肤就像树皮一样,营养都供不上枝干喽,所以修行要趁早,你们年轻人更应该把当下要做的事情做好,把要学的东西学好,该看的书要看好…有缘的众生要随缘度,佛说慈悲为心,方便为门,因此对有缘众生要把自己修行体悟和盘托出。而其余时间,一点不能眈误,自己了生死才是重要的。”


终南山上住茅棚 相伴明月清风


1982年到栖霞古寺后,觉老每年佛事之余,都会到终南山茅棚去静修。他到过长安县大峪口、富县等终南山区城,先后住过三个茅棚,其间生活虽然外人看来辛苦,但他却显然以此为乐。

一个人只要道心坚固了,一定会蒙佛力庇佑。”觉老说,当初释迦牟尼佛就吩咐过韦陀菩萨,让他护终南山的法,所以山上修行人没听说一个饿死的。加上自己是农民出身,住茅棚时种菜、劈柴、烧锅灶都很自如。山下也会有居士送些供养来,基本上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其他时间就用来安心念佛。独自住在山上茅棚里,没人打闲岔,因此念佛也很得力。每天从早上就开始一天的功课,到晚上还能到房间外面念佛,夜晚的终南山很安静,时常与明月清风相伴,还能让周边动物也能听到佛号,结个佛缘。


为蟒蛇授皈依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茅棚周边石缝内,住着几条蟒蛇,周边山上也常见一些豹子、野猪、蛇之类的动物、但这些动物很有灵性,彼此都不相妨。”有一天晚上,一条菜花蟒进了房间,觉老问它是否来皈依的?它就不再动了。于是觉老给它授了皈依,它还迟迟不肯走,有些恋恋不舍。还有一次,觉老从更高的山下来到茅棚去,遇到一条不见首尾的黄蟒挡路,绕也绕不开,跨也跨不过,便跟它商量,可它也不搭理,怎么办,觉老就从边上水沟里涉水过去,到茅棚里换了衣服。它心思也晓得:“我不让你过看你怎么办?”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们也要学会跟它们沟通,和平相处啊。就像山上的鸟儿们,见到我回终南山,老远就会夹道欢迎,走的时候也会送出很远。如果晚上在茅棚外念佛,第二天早上,它们就会聚集在茅棚边上,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它们也都会感恩呢。”

终南山独住,曾为蟒蛇皈依:觉俊长老的修行岁月

探访圣人居处 狮子行处绝狐踪


终南山上修行人很多,修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念佛的,有参禅的,也有专念《法华经》的。住茅棚的有法师,有居士,也有些修行的道士。


住久了,觉老在念佛之余,也曾经拜访过以往高僧大德住过的茅棚。他曾攀爬过陡的山道,去探访印光大师在终南山闭关的茅棚。上去后那边是众山如莲花状环绕,中间一块平台云雾缭绕,边上有个“龙洞”波光粼粼,有自然生成的龙鳞形状,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虚云老和尚的茅棚,觉老同样也探访过。那里也是一样殊胜。“虚老住的茅棚是个狮子茅棚,为什么这么说呢?站在茅棚边上看对面山峰,就是栩栩如生的狮子盘绣球的形状,当时就感慨:真是‘狮子行处绝狐踪’。”


圣人居处,妙不可言。


信愿持名念佛 往生自有把握


“念佛关键是信愿,只要信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出离六道轮回就不难了。因为弥陀有这个慈悲愿力,他希望儿女们都回到极乐世界这个老家。”终南山静修期间,觉老一直在实践净土大德教言,在深入念佛的宗教体验里,体悟颇多。


“三藏十二部,无非是翻心,要把那无始劫以来流转不停,妄动无明的烦恼习气都翻转过来。但这些习气犹如树木盘根错节,连根拔除谈何容易?”而每次觉老经过几个月的静修,持名念佛,发现一旦达到不念而念的状态,则妄念渐渐淡薄,佛号不断,往生也自然有了把握。


此是别家底事 深入自当躬行


“念佛不求有境界,但境界来了也不必执着。”觉老在修行过程中,曾有多次殊胜的宗教体验。有一次,他在卧龙寺连打禅七约240天,每天早晨4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集中用功,心里念佛不断。一天忽见眼前白光如脸盆大小,俨然不散,方知《阿弥陀经》所言“白色白光”真实不虚。“此是自性光明显发,而非外在虚妄,学人当深辨之,但于此境上,仍不必执着。”觉老举例而言,如同南京到上海,目的地是上海,但抵达镇江后,只是个阶段,不是终点。


又一次,至高旻寺参加为期70天的佛七,身体忽感空寂,心内无一丝动静,犹如静室无一丝干扰。身体不冷不热,外境不侵。只一派温暖气象,身体随意调适。那时便知,若去掉妄想觉照,除去根子,则直入真如涅槃之境。


“这些都需要修行人自己去实践,不能照搬别人的体悟”。


祈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南无阿弥陀佛

壹脉·品梵 | 何为禅七

壹脉·品梵 | 何为禅七


世间万法 唯心所生

一念觉 众生是佛

一念迷 佛是众生


禅七就是为了这见性成佛的一念

此心光明 更复何言


壹脉·品梵 | 何为禅七


禅七是中国禅宗的特殊修行方法,在七天内进行密集的修行,也称作打禅七。修行者在此七日内,不能离开道场处理个人事务,必须遵守禅堂规矩,配合禅堂作息,专心修行,以七日为限期,严格坐禅修行,克期取证。


对于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宜初学入门,故多说“坐禅”,而以打坐来修习禅定,也略称“打坐”。


关于坐禅的方法,《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指出,应该四时随时坐禅,有能够舒适的床坐,有柔软的坐垫,有安静的空闲处,有一起修行的善知识;另外,还需要无所求的好护法,能够提供饮食、医药等供养。这些都是外在的条件,修行者自身应该善于观察自己的思想,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等。


此外,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书中,对坐禅方法也颇多论述。日本、朝鲜佛教界,对于坐禅也都十分看重。



相传佛陀在菩提树下禅修四十九日后悟道,在悟道前,他曾经发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一般出家人的功夫比不上佛陀,不大可能用七天时间就开悟,所以有时候用更充裕的时间来调整和觉察自己的身心,所以打禅七也有连打七个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甚至十个、十二个七的。


打禅七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禅修好像很轻松、很洒脱,吃饭、喝茶、睡觉无不是禅。自古以来确有很多禅宗大师,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的,为什么僧人还要保持这样一种严苛的修行方式?



须知禅宗用功好比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就能看到山外的好景。但是在登顶之前,要从山脚一步一步往上爬。禅修是渐修积累的过程,只有下足了功夫,登上山顶的一刹那,才会有“顿悟”。


虚云老和尚19岁出家,开悟前在福建鼓山住山洞,拜了3年的万佛忏;又用4年时间做职事,做寺院里的杂活,培植福报;后又在山洞里修了3年的禅定;在天台山学习了5年经教;用3年时间拜山——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在九华山学教3年;在终南山住山2年;行脚2年,足迹遍布四川、西藏,远至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地。


即便是有这样的修行基础,虚云老和尚也直到56岁在扬州高旻寺打禅七时,因为禅堂里行茶水,被开水不小心溅到手上,茶杯掉落而开悟。

禅修到了一定的功夫,也可以做到对自己的人生完全的主宰,包括生死。和他们比起来,一般人的修行、打禅七,只是练习基本功。


以上图文转自『灵隐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