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高旻寺参佛进香,偶遇一位磕长头的虔诚信徒 古刹新语(一):为重建高旻寺奉献一生的德林大和尚

高旻寺,位于扬州南郊古运河畔,始建于隋代,江淮八大名刹之一。它与镇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宁寺、宁波的天童寺,并称我国佛教禅宗四大丛林。康熙乾隆祖孙皇帝南巡驻跸地, 康熙亲笔赐寺名。

1983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将高旻寺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高旻寺,是扬州唯一不收门票的寺禅。寺院建筑规模宏大,非常漂亮,引得国内外香客闻讯纷至沓来。

扬州高旻寺参佛进香,偶遇一位磕长头的虔诚信徒

高旻寺内有一座国内寺庙罕见、造型奇特、高达58米的“钟之巅”塔楼。

对于高旻寺的修建历史,历来众说纷纭。但较为一致的说法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当时的扬州官府为消除本地水患,在城南的三汊河处修建一座七级浮屠,名“天中塔”,藉以镇锁风水,纾缓水患。3年之后,宝塔建成。之后,又在塔旁营建梵宇三进,名日“塔庙”。扬州高旻寺参佛进香,偶遇一位磕长头的虔诚信徒

外地游客到高旻寺,有三条路径可行——

1、可在扬州市中心文昌阁坐37路公交车,直达高旻寺。免费进香参佛。

2、坐出租车从扬州火车站到高旻寺,车费4、50元左右。

3、市中心坐“镇江—扬州”城际公交,扬州江海学院下车。从大桥边上的小路下去,顺古运河堤走300米,即可到达高旻寺古渡口,花4元钱坐船摆渡过去。这是扬州仅存的人渡,风景很美,极有情趣。

扬州高旻寺参佛进香,偶遇一位磕长头的虔诚信徒


这位算命的老人很有意思,我先于这个小伙子来到他面前,但人家压根儿就不拿正眼瞧我,只对这个后来的小伙子表现出极大热情。一番云里雾里的拈指掐算,最终让小伙子欢天喜地掏出50元钱。

对于我不满的责问,老先生笑呵呵操着方言,回答道:“你呀,搭眼一望就晓得是吃公家饭滴,不是固信佛滴人哟。佛祖要信则灵呐,懂呵。”

一席话,说的我哑口无言,悻悻离去。


高旻寺进香也是不收钱的——粗大的香就摆在寺院门口,每人一支,随意取。

图为康熙、乾隆帝巡游江南,下扬州游览高旻寺时,弃船登岸之处

高旻寺历代屡兴屡废,并多次易名。康熙帝于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到扬州,见寺院“天中塔”倾圮,便拨款修葺。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之父)发动乡绅百姓捐资,在寺院西侧为皇帝修建行宫。四年后,康熙第四次南巡,登临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便赐名“高旻寺”;次年又御製《高旻寺碑记》。

康熙第五、第六次南巡;乾隆的六次南巡,均驻跸于高旻寺行宫。从此,高旻寺臻于鼎盛。

文革时期,高旻寺受到冲击,寺内佛像被捣毁,文物、法器被抄一空,僧众被赶出寺门。工厂、学校入驻其中,连大雄宝殿也被拆除。


1982年,高旻寺被列为长江下游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之一,政府拨款数百万元,先后迁出寺内的工厂、学校,恢复原寺。

造型逼真的释迦牟尼佛祖坐像。



四大天王站在云端的雕像,在全国各地寺院里也极少见。人们常见的都是寺院内,四大天王站在山门两旁。

这家寺院的天王们统统都飞到半空里了,到也是气势逼人。

高旻寺远离城区,环境清幽恬静,少了喧嚣和世间俗物。游人进入寺院,会产生一种暮鼓晨钟、与世隔绝之感,身心顿时便会沉静下来。

如今,很难得在一座繁华城市中,还保留着一座纯粹的禅宗道场,供世人清修。

这间“功德堂”,也称客堂,为寺院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宾客往来、云游僧接待、各堂口协调、僧众考勤和纪律,以及寺院消防、治安等。

走进“功德堂”,只见大厅宽敞,红木雕画,水汀地面,一尘不染。

看点1:康熙赐名高旻寺

古运河经淮河进入扬州之后,在城南十里处,水势一分为二:一支直下瓜州港;另一支向西经仪征汇入长江。因大运河水到此形成了三角之势,此地便被唤做“三汊河”

在“三汊河”的南岸,矗立着巍峨绚丽的高旻寺,是一座清幽的皇家花园。

康熙帝先后两次南巡时驻跸高旻寺,均赐有诗作和墨迹。他书写的扁额有:“云表天风”、“萸湾胜览”、“水月禅心”等;书写的对联有:“蜀冈云淡山光近,江渚潮分水脉清”等等。

乾隆帝更是六度驻跸高旻寺,曾作诗数十首,其中不少为描述高旻寺风物。此外,乾隆还将他写的《广陵涛疆域辨》一文书赐予高旻寺。

清代高旻寺,规模宏大,皇帝临幸,名僧辈出。向有“上天有文殊、宝光;凡界有金山、高旻”之说。

如今,高旻寺与国内众寺庙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

1、古运河绕寺而过。

2、寺院建造园林化。

3、寺内建筑大量使用蓝色调,中西结合,显出洋气。

寺院里虽游客熙攘,却静如私家花园,终日梵音凫凫。参佛者可静心虔诚许愿,研佛者可潜心捧读经书,构成一处清静的世界。

看点2:雄劲巍峨天中塔

历史上的高旻寺,是先有塔后建寺。高旻寺院中的天中塔,相传始建于隋代。宝塔初成,巍峨壮观、高耸天中,故名“天中塔”。

清康熙、乾隆二帝均亲临登塔,并在寺西侧建有行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塔塌,此后未能重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旻寺欲重建“天中塔”,邀请国内著名古建专家持设计。数年后,雄浑庄严的天中塔呈现在世人面前。


寺院仿照江南园林建设。

游客走进高旻寺,都会发现寺院正中这座巨大的园形建筑。往往会产生出疑惑:寺院里的此等设施,是干什么用的呢?

走,请随我登上这座园形建筑,一瞧究竟。

原来,这是一座供香客们烧香拱拜的“大香海”。“大香海”者——大香炉也。值得一夸的是:这是全球所有佛家寺院中,体积最大的香炉。

这烧香的哥们肚子大的是否有点儿吓人?呵呵呵

佛家有语:观音菩萨一年有三次生日。分别在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每值此时,天南海的虔诚香客们纷纷来到高旻寺,给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烧香,祈求菩萨庇佑,福泽全家。

发现一个现象:寺院里进出的僧人,不少都是女姓。那么,问题来了:和尚与尼姑能共住一个寺院里吗?

我询问身边的香客,对方笑答:那叫僧尼同修,但不在一起住,只是在一个寺院里而已。

试想:一般情况下,女人都势单力薄,如果一群尼姑住在远离城市的寺院修行,可能会不安全。如果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她们还怎麽弘扬佛法呢?

我听后,顿时大悟,连忙点头称是。




康熙亲笔题匾“朱萸湾胜览”






正在这时,从寺院外面走进来一个磕长头的男人。他的举止吸引众人啧啧有声地观看。“磕长头”,是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

磕头朝圣者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磕长头会令三者得到很好统一。

磕长头分为:长途——远行千百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和就地磕长头三种形式。

我不知道这男人是那一种情况,但可以瞧见的是:这男人衣服不破烂,也未见身背行襄,也许属于“就地”这一类吧?

只见这人一边嘴里念唠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前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

......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磕长头,一般是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诚的祈祷方式。

因此,当这位磕长头者经过我身边时,我忍不住发问:“你好,能问你从那个地方磕过来的?”

对方神色庄重地回答:“镇江的扬中县。”

好家伙,竟然是从长江对面的县城一路这样磕过来的。

够狠!够虔诚!

我的高旻寺参佛之游结束了。步出寺门,转向寺院外临河之处。但见寺院外的池塘里,栽满了田田的睡莲和金莲。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实在是花中的君子。而佛教以莲花为吉祥物,又足以印证“成佛即是成君子,成君子者亦可成佛”的至理名言。

不禁感慨:滚滚红尘,往来熙攘。不妨时入如来地,得悟一世大菩提。

古刹新语(一):为重建高旻寺奉献一生的德林大和尚

今天(6.22.)是高旻寺原方丈德林大和尚圆寂5周年纪念日。

古刹新语(一):为重建高旻寺奉献一生的德林大和尚

释德林,法名禅悟,字德林,河北省丰润县人,生于1914年,19岁在高旻寺依来果和尚出家,当年于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随住高旻寺多年,蒙来果和尚器重,成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七世传人。解放后在上海静七茅蓬,1958年后进工厂参加劳动,1984年回高旻寺销假,继任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2005年退居。

古刹新语(一):为重建高旻寺奉献一生的德林大和尚

德林长老担任高旻寺住持后,以重建祖庭为己任,扶刹竿于既倒,兴伽蓝于废墟。以高年硕德,精心策划,广结善缘,先后建成大雄宝殿、禅堂、天中宝塔、水晶宫与大讲堂等。大计宏图,固为佛日增辉,亦为河山生色。

老和尚看似严厉的外表,背后却是一颗慈悲的心,严厉的力量来自慈悲心。要知道,80多年之前,高旻寺除了几件破房子,几乎一无所有,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寺庙几乎残破不堪,是德林大和尚,接过来果老和尚的衣钵,把高旻寺建设成现在这座恢弘的寺庙,同时又精心维持了禅寺的严格家规。僧人守戒律,高旻寺一不卖门票,二不卖香火,三不做经忏佛,一心参禅,求明心见性,见性即是成佛。老和尚设计的高旻寺禅堂,能容纳五百人跑香、坐香,被称为“中国第一禅堂”。

德林大师70岁高龄主持重建高旻寺

高旻寺曾惨遭破坏,大雄宝殿等无一幸免,僧众决定请德林老和尚重返高旻寺,担任主持,此时肩负了重建祖庭重任的德林老和尚已经七十岁了,这之后的三十年间,他让早已断壁残垣的高旻寺再次恢复了生机。

扬州市一位来自京城的领导深情地回忆说:今天是德林长老圆寂五周年,先生原籍河北丰润人,初次见面时,我就听出他的口音,直说:您唐山人吧!他说:你怎么听说,丰润的!我说:早年工作过。从2000年起,扬州高旻寺许多人,都把我当作大和尚老家人,故每次见面很方便。长老一生,流水行云百余年,该担当时担当,该放下时放下。特别是老先生烈日下,头顶草帽,手提筐,劳动在田间的影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德林大和尚一生弘扬佛法,为佛教增辉,为高旻添彩,是值得人们纪念的大德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