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开展 藏身繁华闹市的合肥古寺 因曹操闻名 有多处三国遗迹成网红景点

中新网太原12月4日电 (杨杰英 李金莎)12月4日,“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在山西高平博物馆开展。被誉为“隐世瑰宝”的铁佛寺,以二十四幅二十四诸天塑像摄影作品,向世人揭开其举世无双的彩塑艺术之美。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开展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 李强 摄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原晋城市委常委、副市长、传统文化学者赵学梅,南山供秀工作室负责人、知名学者侯楠山,国保法兴寺、崇庆寺文管所所长、传统文化学者张宇飞,高平市文化和旅游局、米山镇、陈区镇等相关负责人及全市传统文化爱好者、书画摄影爱好者一同参加摄影展。开展仪式由高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琳主持。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开展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作品。 李强 摄

铁佛寺位于米山镇米西村,创建年底不详,据正殿青石门墩上所刻题记“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十三日铸造铁佛,修铁佛寺殿”,可知正殿建于金代,以后历代虽屡有修葺。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开展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作品。 李强 摄

殿内所塑释迦牟尼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二十四诸天等塑像,造型生动奇特,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寺观彩塑作品的绝无仅有者。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作品。 李强 摄

铁佛寺“一堂彩塑、满堂喝彩”,被誉为“隐世瑰宝,独冠天下”,受到全国各地文化人士的朝圣,二十四诸天震撼人心。今年10月份,铁佛寺成功申报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作品。 李强 摄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彩塑残缺破损、满目沧桑,让人心痛且敬畏,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铁佛寺不具备开放条件。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 李强 摄

为解决“既要保护文物,又不让游客扫兴而归”这一难题,高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博物馆和南山供秀工作室合作,在博物馆精心布展,专门开设了铁佛寺造像展厅,让广大游客可以近距离看到铁佛寺更为清晰的塑像,了解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侯楠山介绍,此次摄影展将整座铁佛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复制,所有塑像的摆位和庙里完全一致。二十四诸天塑像造型各异,神态逼真。摄影作品,清晰度非常高,最大限度捕捉了塑像的神态。

“201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世界艺术史大会特展‘华彩之塑’展览上,一批造型奇特、神态逼真的塑像把铁佛寺推向世人面前。”侯楠山表示,第一次见到铁佛寺的塑像时,感到非常震撼。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 李强 摄

在高平看到铁佛寺塑像后,侯楠山随即产生要用摄影作品将塑像定格的念头。“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彩塑残缺破损、满目沧桑,让人心痛且敬畏。”侯楠山说,在此次创作中对塑像文化内涵进行了充分发掘,让参观者可以对铁佛寺彩塑有更深层次地了解。

王赞表示,高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文物古迹众多,中国美术学院将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基地都放在高平。同时,他带领团队对开化寺和铁佛寺进行了数据化保护,让壁画和彩塑留下最美风采。

这次“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是一次高水准的摄影展,开启了铁佛寺彩塑之美新的华章。今后他将带领团队继续深挖高平璀璨的历史文化,为高平市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独冠天下”山西高平铁佛寺造像摄影展的举办,为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交流学习彩塑文化搭建了平台,是高平市对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又一新举措。旨在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条步行街,不同的是,合肥的步行街还蕴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坐落在合肥繁华闹市区淮河路步行街44号的明教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并被评为“庐阳八景”之一。

藏身繁华闹市的合肥古寺 因曹操闻名 有多处三国遗迹成网红景点

明教寺的名气主要源于其建在三国时期的“古教弩台”上。据记载,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和孙权在淝河渡口逍遥津爆发了著名的逍遥津之战。曹操曾四次到合肥临阵指挥,并修筑了一座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的正方形“教弩台”,用来教练强弩兵将,以防御东吴水军。

藏身繁华闹市的合肥古寺 因曹操闻名 有多处三国遗迹成网红景点

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教弩台”上修建了铁佛寺,后于唐大历年间(776年)重修扩建,更名“明教院”,明代改称“明教寺”。虽然寺庙建在台上,面积比较局促,却是合肥人口碑相传许愿“最灵”的寺庙之一和这座城市兴衰沉浮的历史见证。

藏身繁华闹市的合肥古寺 因曹操闻名 有多处三国遗迹成网红景点

明教寺建筑群由弥勒殿、法堂、藏经阁、讲经堂、斋堂、僧寮等组成,呈轴对称分布。殿宇飞檐翘角,风铃叮铛,经声梵乐中使人仿佛步入清净庄严的伽蓝圣域。唐朝诗人吴资为明教寺题写的一首诗:“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堪称是对其悠久历史的生动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明教寺与所在的“教弩台”最初是在合肥老城之外,到了宋代,合肥城扩建,寺院才被圈进城内。1938年春,日寇进攻合肥,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寇飞机炸毁。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部门曾多次拨款进行修缮维护,北京市宗教部门还赠送给寺庙明代铜佛五尊,让这座千年古刹重见庄严。

1983年,明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并成为合肥市的十大地标景观之一。如今明教寺所在的淮河路步行街已成为合肥最繁华的街区,虽然街上每天熙熙攘攘、游人如织,周围高楼大厦与寺院古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走进山门仍可感受到宁静的气氛。

寺院东南角的花园虽然不大,却因“古屋上井”和“听松阁”两处三国时期的遗迹吸引着游人。尤其是位于大雄宝殿右侧古银杏树下的“古屋上井”,因井口高于周围民居的屋顶而得名,相传该古井是当时曹军饮水的水源,井水虽高过屋顶,却四季不竭、清冽甘美,堪称奇观。

千百年来,古井的石井栏已被井绳勒出深深的凹痕,在井栏外侧,还能清晰看到“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十二个隶书石刻,由此可以推算这口古井是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挖掘。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现在井口上覆盖了玻璃罩。

在“古屋上井”的东侧不远,就是另一处三国古迹——听松阁。相传当年曹操在此操练弓弩手,因夏日容易中暑,就在教弩台边种植了许多松树。后来寺僧在此修建亭阁时,取名“听松阁”,“听松阁”旁松树成荫,松涛阵阵,“教弩松荫”也成为“庐州八景”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明教寺距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居仅400米远,与《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著名古迹——“逍遥津”只相隔一条马路。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率领七千人在逍遥津两次大破东吴的十万大军,逍遥津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