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一座六千多年前的村落 世人皆知陕西半坡遗址,但可能却不知道这位老人……
陕西西安东郊的半坡村,面临产河、背倚白鹿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壤肥沃。在距今六千七百年前,一支原始人在此定居生活,并在这里留下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1954至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大面积勘察,第一次大规模地发掘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部落遗址。
半坡遗址面积有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

半坡氏族村落的布局,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犹如椭圆。村落中心是氏族成员的居住区,有密集的房屋,储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房屋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筑两种,建筑材料主要为泥草、木料;结构匀称地面铺设地板。围绕居住区有一道宽5.6米,长约3000米的大沟,是保证村落安全的重要设施--防御沟。东北部是制陶区。
在已发掘的数万平方米面积内,计有房屋遗址四十五座,房屋建筑密集分布和多层叠压说明半坡先民在这里定居时间很长。
此外,还有圈栏2座,窖穴200个,陶窑6座,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瓮棺葬73座,以及上万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还包括兽骨、果核和腐烂的谷子(粟)等。

生产工具,基本以石质、骨质为主,可以分为农业工具和渔猎工具。石器有斧、铐、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和纺轮等;骨器主要是刀、锥、铲、凿、针、箭头鱼钩和鱼叉等。另外,还有一些工具是陶制的。这些工具,证实半坡人过着以农业生活为主,兼经营打猎、捕鱼、饲养家畜等生产活动。
半坡人早已学会制作陶器,除制作一些工具外,基本都是生活用具。有盘、罐、盂、碗、杯、壶、瓮、瓶等,几乎囊括了现代生活中日常用陶的所有种类。如水器可分打水器、运水器和储水器,包括小口尖底瓶、葫芦瓶、长颈壶、带流缸等。其中,尖底瓶主要还是为了方便汲水,甄则用来蒸食物,可谓精心之作。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半坡先民还创造出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作品,还有保留在彩陶上的、带有文字性的刻划符号。
其实,能代表当时绘画艺术的,就是彩陶了。表面上的题材多数是劳动对象和大自然景物、景象。如张着大口的鱼,奔跑着的鹿,栩栩如生;山形、水波、树形、网状等构图,尽管简单明了,但是点画却十分有致,且布局适当。
此外,这类陶器上除了绘画,还有各种装饰的纹路。如弦纹、绳纹、线纹、锥刺纹、划纹、指甲刻纹、编织样纹和布纹等。而陶器的盖、纽,一般为雕塑品,主要有人头、鱼形、兽头、鸟头等。
半坡遗址墓葬共计发现250座,一种是成人墓,计174座,一种是小孩墓,计76座。成人墓一般埋葬在大围沟外北边的氏族公共墓地里,也有一些埋在沟外的东边和东南边。而小孩的墓,多数是瓮棺葬,也有以成人的葬法埋葬的。
不过,两者基本上是异地而葬,小孩的埋葬地靠近居住区,而成人墓则远离聚落居地。
另外,北边的墓葬坑位排列十分整齐,西边的更是纵横排列非常整齐有序,间距约Ⅰ米,也有近到0.5米的。而东、南边的较为零乱,很少有叠压和打破的现象。
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我国仰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共发现遗址千余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有10多处,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
当然,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骨器和陶器,表明半坡先民是我国农业文化的先驱者之一,同时也说明华夏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10月22日,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兴邦荣获终身成就奖。石兴邦先生是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设立终身成就奖后,我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考古学家。

石兴邦先生现已95岁高龄,是健在的考古学家中,最年长的一位。考古终身成就奖有何评选标准?奖项为何颁发给石兴邦老先生?

“这与石老先生在考古界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如是说道,多年来,石兴邦先生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华夏史前文明,想必很多人都是通过半坡遗址来了解的。但要说起半坡遗址的发掘,恐怕知者甚少。

1923年生于陕西耀县的石兴邦先生,正是半坡遗址的发掘提领者。他一柄手铲,发掘出了史前文明的秘密和未知细节。
1950年,石兴邦师从夏鼐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在此期间,石兴邦主要负责西安半坡遗址发掘、长江流域考古调查发掘、关中地区考古调查、长江三峡地区的考古和勘察、下川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陕西临潼白家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等多项工作,同时还参加了《中国史稿》第一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编写工作。在陕西省考古所任副所长、所长期间,他负责重点发掘秦咸阳、凤翔和周原等周秦遗址和李家村、下孟村等原始文化遗存,建立了铜川耀州窑、汉阴、绥德等数十个工作站,开展了秦俑一号坑的发掘研究、秦陵的勘探研究等工作,完善了全省的考古体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研究人员。
1953年5月,西安铲河边的高地上,半坡村的村民正像往常一样扶犁扬鞭,耕作农田,但前来考察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石兴邦却敏锐的意识到,眼前的土地非同寻常,他预感,这片肥沃的土地里藏有一个奇迹。
事实证明他的眼睛是敏锐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79年起,石兴邦先生先后应邀或被派赴美国、德国、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访问、讲学和考察。1989年访问德国时,与德国技研部合作在陕西省考古所建立了文物修复保护室,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在陕西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室。
石兴邦主要论著有《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发掘研究》《半坡氏族公社》《临潼白家村》等专著,主编和参与编纂了《中国原始文化论集》《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和《周秦文化研究》等十多部(册)。发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体系及有关问题》《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辩证发展及其源流的考察》《我国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古代文化中鸟类图像与鸟祖崇拜的有关问题》《中国的细石器革命》等有影响的论文十多篇。石兴邦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世纪学人百年影像》(社科界院士级学人影集)等典籍中。
鲐背之年,石兴邦荣获中国考古学终身成就奖既是中国考古学界对先生执着于中国考古事业的充分肯定,更是所有考古人对先生崇敬之情的深切表达。
来源/记者 赵争耀
本期监制/山丘
责任编辑/张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