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猪八戒”的老巢就在这里,飞来峰到底有多少秘密? 飞来峰

86版《西游记》“猪八戒”的老巢就在这里,飞来峰到底有多少秘密?

到灵隐飞来峰景区,很多游客习惯直奔灵隐寺去祈福烧香,而隔着冷泉溪相望的飞来峰,常常被人忽视。

即便是老杭州人,提到飞来峰,除了小时候都合影过的“哈拉菩萨”(布袋弥勒佛造像),好像也讲不出更多了。

86版《西游记》“猪八戒”的老巢就在这里,飞来峰到底有多少秘密?86版《西游记》“猪八戒”的老巢就在这里,飞来峰到底有多少秘密?

灵隐寺门口的冷泉亭

飞来峰标志性造像——布袋弥勒佛

然而,这座拥有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石窟造像群的文化宝库,是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递出的史料信息丰富又密集——从五代到明代,400余尊造像,年份最久的已经有1000年历史;它还是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的“留言板”,官方公布的飞来峰题刻就有180多处,而实际上,还有更多未被史料记录的。不经意间哪块石头上,可能就镌刻着传世书法名作。

冷泉溪畔的飞来峰造像

每一次去,都会有新发现,这就是飞来峰。

本期杭州Discovery,我们跟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探寻飞来峰里的秘境。

秘境档案:飞来峰

位于灵隐飞来峰景区,有400余尊造像,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还是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的“留言板”,官方公布的题刻就有180多处。

飞来峰从哪里来?

洞内就有“在线辟谣”题刻

民间对飞来峰流传着各种神奇的传说。

其中一种,说飞来峰是从印度飞来的。据《灵隐寺志》记载,相传东晋咸和年间,印度和尚慧理云游到这里,看到了这座山,非常惊奇地说:“此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时,多为仙灵所隐。”翻译过来就是说:这不就是我们印度灵鹫山的小岭吗,什么时候飞到这里来了?于是便把这座山叫“飞来峰”,又叫灵鹫峰。

现在飞来峰内著名的“理公塔”纪念的就是慧理和尚,慧理和尚来飞来峰后,在山周边分别建了5座寺院:灵隐寺、灵鹫寺、灵顺寺、灵峰寺、灵山寺。

灵隐寺天王殿“灵鹫飞来”匾额

飞来峰玉乳洞中就一副“辟谣”题刻,“人到无求即是佛,峰因靡据说飞来。”

青林洞

“猪八戒”和济公都在这里住过

飞来峰高168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与周围群山迥异,洞壑遍布,传说这里原本一共有72洞,但大多已经湮没。

在它的东南侧,有一个最大的洞,叫“青林洞”。进飞来峰景区大门,不到理公塔,左转沿着林中小径很快就能找到洞入口。

因洞口形似虎嘴,以前也称为“老虎洞”或“金光洞”。很少有人知道的是,86版《西游记》中的《计收猪八戒》一集就曾在这里取景,青林洞正是剧中“猪八戒”的老巢“云栈洞”。

《西游记》第7集《计收猪八戒》 视频截图

剧中同一位置今昔对比 (灵隐管理处供图)

除了影视剧中的猪八戒“住”过,青林洞还“住”过另一位大家熟悉的传奇人物——济公。

“济公床”、十八罗汉像

洞中,有块大岩石像一张床,被称为“济公床”,相传当年济公在灵隐寺出家时,常到这里来睡觉。

这张“济公床”上还刻有“十八罗汉”造像。目前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十八罗汉是在西湖烟霞洞(953年),这里的十八罗汉与前者相差100多年。18尊罗汉像坐在游龙身上,形成了腾云驾雾的趣味。

这张“床”,还是宋代文人雅士的一块“留言板”。在床沿光滑的表面,比较有名的是北宋诗人沈辽的题刻:“癸卯重午□,王伯虎来,二弟邀,逌偕行。沈辽题。”

沈辽是谁?他有个大名鼎鼎的族叔(也有说两人是同族兄弟)——文学家、科学家沈括。

历史上,沈辽与哥哥沈遘以及沈括合称“三沈”。沈辽还与大家熟悉的苏东坡、黄庭坚是好友,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

王安石虽然与他政见不同,但对他的文学水平非常认可,认为他的文学水平可以与东晋的谢安石、陶渊明相提并论。沈辽对于书法更是精通。题刻中提到的王伯虎,是北宋高官,与王安石是同僚。北宋嘉佑八年的这个端午节,沈辽一行四人,结伴出游,也证实古代人们视端午为重要的社交节日。

这组精美北宋浮雕今年正好1000岁

青林洞里,不只有传说和历史,更有庄严的浮雕造型和摩崖题刻,它是飞来峰最早开造佛像的洞窟。

罗汉群

比如,东侧岩壁上的卢舍那佛会浮雕,被认为是飞来峰造像中最精美的一龛,刻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

线条流畅的壸门式龛楣上方还刻有两个飞天,手捧鲜花,凌空飞撒,在佛会的上空可看到几朵天花。

壸门中心是卢舍那佛,龛内主次分明,采用中心构图法,人物左右对称,场面热烈。

卢舍那佛会浮雕

这一组17尊人物造像与两头动物组成的北宋浮雕,到今年,正好1000年。

根据浮雕的造像记记载,“所期来往观瞻,同生净土,时大宋乾兴元年四月日记”,此处的四月指的是农历四月,眼下,正是农历四月。

石龛周围是密密麻麻的石刻文字,一共七处。有北宋苏颂、沈立、林希、清代西泠印社创社四老等人访造像时的摩崖题刻。

苏颂题刻拓印

这里提到的苏颂,与苏轼是好友至交,也曾当过杭州市长(杭州知府)。苏颂最后官至宰相,他在杭州留下大量的石刻,仅在飞来峰的石刻就有不下四处。

浮雕上的题刻,显示了他带领一众官员,“自净慈南口下天竺过灵鹫遂游灵隐而归”的宋代经典游线。

沈立是北宋水利学家、藏书家。林希的题刻就更有意思了,“李琮、朱明之、楊景略、黄颂、胡援、林希元丰二年五月四日游灵鷲洞”,这上面的人名,与杭州老市长苏东坡都有交集,有两人接班当了杭州市长,其中一位就是写题款的林希。林希继苏轼任杭州市长后,题“苏公堤”三字,苏堤由此得名。在林希之后,任杭州市长的是李琮。这一连串人名背后的故事,体现的正是北宋士大夫雅致的生活情趣。

灵隐管理处供图

灵隐管理处工作人员说:“青林洞内不见苏轼,却处处有东坡。”

三尊元代造像为忽必烈祈福

洞口正上方,有一龛佛教造像。雕凿的是被称为“华严三圣”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

“华严三圣”造像

这三尊造像是元代在杭州西湖最早的石刻造像,背后也有一段历史。

造像下刻有造像记,文字从右向左,用楷书书写,共有10行,75字。内容大意是,大元国杭州的徐僧录和潭州(长沙)的李僧录,一起镌造了这三尊造像,为祝延皇帝万安。

这个被祈福的皇帝,是元世祖忽必烈。

僧录是起源于后秦时期的一种“以各项法度、戒律约束僧人”的官职。发展到元代时,在蒙古贵族的扶持下,他们的权力扩大了,不仅管理僧务,而且还主政或管理军队。在中央一级有释教总统所,地方级的就称为“僧录司”,受地方都总统管制。

1282年,元朝击败南宋完成统一仅三年时间,政局还没有完全稳定,据《元史》记载,就在这一年的3月17日,京城大都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事件:元朝左丞相被民间义士刺杀。这桩事件被当时旅居中国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写入了他的游记。左丞相被刺杀,徐李二人在这一年,镌造这组龛像,为皇帝祈福,并把重点放在了平安上。

也是同一年,南宋的状元宰相文天祥还被关押在元大都。就在完成这龛造像的第二年,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处死,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玉乳洞

相传葛洪祖父在这里得道成仙

与青林洞相连的,是玉乳洞。从前洞中栖息着许多蝙蝠,洞顶又呈蝙蝠状,又叫“蝙蝠洞”。

玉乳洞洞前,有一块岩石平台,称为“翻经台”。相传,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翻阅过经书。

一进玉乳洞,黑漆漆的洞内被几束光给点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玉乳洞内,创新性的试用LED冷光源,利用灯光照射把洞内的细节和造像的神韵给表现出来。

猫腰走进玉乳洞东侧的石洞中,左右两侧有对称排列的六尊造像,这组造像雕刻于北宋年间,被称为“禅宗六祖”。

六祖像

上方石壁上,有一只石窟中少见的凤凰浮雕,嘴里衔着一束花,在空中展翅盘旋。

凤凰浮雕

雷公浮雕

在这个洞内,还流传着一段东晋炼丹家葛洪祖父葛孝先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葛孝先因机缘,游历到飞来峰的玉乳洞中,并在此洞内得道成仙。

就在葛孝先成道后,玉乳洞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洞中的岩壁盘旋曲折,许多地方产生了石柱,点滴的水渗透到石柱中凝固呈乳白色。

实际上,从现代科学来讲,溶洞是水流冲刷石灰岩形成的。石灰岩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会逐渐转化,溶解在水中,最终形成钟乳石、石笋等溶洞景观。

说到石灰岩,在玉乳洞与青林洞之间有一块平平无奇的大石,曾吸引过地质学家前来探秘。1957年6月,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在这块石头上,用放大镜察看石灰岩中的有孔虫(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化石。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十八罗汉大部分以汉族形象为依据

玉乳洞内的造像,除了前面说的“禅宗六祖”,还有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所雕刻的十八罗汉像。

它不再如过去按照设计图样人工开凿石窟,而是采用因势造型的布局方法与造型样式,使石雕造像与洞穴取得统一调和的效果,而富有凹凸变化的岩壁又对造像起着背景的衬托作用。

玉乳洞的十八罗汉像在造型处理与表现手法上,已比先朝更趋于写实。

尤其是十八罗汉,原多为天竺的佛教人物,而飞来峰玉乳洞内所雕刻的与烟霞洞内的五代时期罗汉造像一样,大部分以汉族的形象为依据,其罗汉的姿态,已完全摆脱了宗教的约束,而趋于自然生动,姿态多样,罗汉的神态,亦生气奕奕,各有个性。

至于衣纹线条的刻画,则多简洁畅达,宛如中国写意的人物画。连伏虎罗汉身边的老虎,看起来也有点“萌萌哒”,在罗汉身边,像一只乖巧的猫咪。

龙泓洞

高僧取经故事浮雕讲的是《西游记》?

玉乳洞的邻居,是龙泓洞。在飞来峰诸洞中,数它的名气最大。著名的“一线天”景观,就在龙泓洞内。

一线天,其实蛮难找的,真的只有咪咪小那么一点点孔透出光亮。如果遇到阴天或者雨天,那基本就无缘相见了。

龙泓洞内的观音菩萨坐像

龙泓洞口,有一组雕凿于宋代(10-13世纪)高僧取经故事组雕,由三个不同时代,内容各异的“高僧取经”故事组成。

最西边是一位虔诚的僧人,他双手合十,表情看起来既平和又专注,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玄奘。其左上角隐约有“唐三藏玄奘法师”一行题字。

在唐玄奘后方,还有几个人物和马的造像,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那他后面跟着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叫朱士行,法号“八戒”,难道他就是飞来峰青林洞里的二师兄?

有一种说法,吴承恩写《西游记》,猪八戒的原型之一就是朱士行。

吴承恩曾居住在吴山脚下的石乌黾巷,也就是现在的十五奎巷。在杭州,他游遍梵宫佛刹收集了不少唐僧取经的材料。

朱士行取经雕像上方,隐约可见“朱八戒”石刻

这个朱士行,真实身份是三国曹魏前往西域(今我国新疆和田一带)求佛法的僧人,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去西域求法的汉族僧人,并取得梵本《大品般若经》,但他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回到中原。

浮雕中的三人牵二马作阔步行进状,可惜的是,头部皆已残损。

在这组浮雕的最东边,靠近洞口的位置,雕刻着两位西域僧人,这又是东汉时期的故事。

这两位僧人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当时的皇帝汉明帝信奉佛教,于是派遣使臣到西域去求佛法,请来了这两位高僧。两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一路到洛阳去传播佛教。汉明帝为了纪念这件事,于是在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龙泓洞的各种题刻

南宋权臣贾似道想避的是什么祸?

飞来峰的名人题记很多,类似于古人的“到此一游”,有的是祈福的,也有的是求避祸的,比如,在龙泓洞留下题记祈求避祸的一代权臣——贾似道。

贾似道的题记留在了龙泓洞内左壁,高四尺二寸,宽三尺八寸。

这段题记共有六行,用楷书写成,内容为“咸淳丁卯七月十八日,贾似道以岁事祷上竺回,憩于此。客束元哲、俞昕、张濡、黄公绍、王庭从。子德生侍。期而不至者廖莹中。沈坚刻。”大意是,咸淳三年(1267年)夏天,贾似道带着一众亲友等去了上天竺烧香回来,又到灵隐寺求佛,还点名批评爽约的人。

至于他在题记中提到的“岁事”,到底是件什么事?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的宰相,就是他,加速了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漩涡。

公元1259年,蒙古忽必烈率军围攻鄂州,南宋边城告急。宋理宗任贾似道为右相兼枢密使,命其出兵汉阳,声援鄂州。

贾似道的题记 灵隐管理处供图

当时,蒙军攻潭州,被南宋守将击溃,又恰遇蒙古可汗蒙哥病逝,内部争权激烈,忽必烈无心恋战,敌兵一退,贾似道称自己率军抗战得胜,隐瞒了私自求降真相。

宋理宗信以为真,下诏褒扬,加封他为魏国公。从此,贾似道排除异己,独擅朝权。宋度宗当政后,更是加封他为平章军国重事,满朝大权都落在贾似道手中。

1267年,蒙军知道襄阳是南宋在长江北境的重镇,所以准备攻打襄阳,然后由汉水渡长江。贾似道救国无计,才赶到上天竺去祈求保佑太平无事。因此猜测,题记中所写的“岁事”,大抵指的就是这件事。

【多知道一点】

很多人会说,飞来峰摩崖石刻有些能看清,有些看不大清晰,又不明白背后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景区里正在进行的“不畏浮云”飞来峰石刻文化展或许可以作为导赏指南,展厅内展示了14幅飞来峰石窟造像、摩崖石刻的原始拓片,以飞来峰的宋代题刻为主。

怎么找到这个展览?

进飞来峰检票口,左手边“飞来寻踪”四个用苔藓植物“装点”的字,沿着园路走进,有两座鼓。

再往里走,沿路两边布置了不少园林小品,这个区域叫“玉液幽兰”,现在布置了20余组主题各异的园林小品,大部分选用养护成本低、绿色生态的耐阴植物。

像名为“息羽听经”的园林小品,取自飞来峰清代曹寿仁的题刻“息羽听经”,传说一生不停飞翔的无脚鸟,在佛祖旁息羽停飞,静心聆听佛的教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这里曾经是老杭州人熟悉的“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再往里走,就到了幽兰苑展厅,除了拓片,还有书法作品展,邀请当代各界书法名家以题跋的形式向古人致敬。

这样的形式,可以让游客在近距离欣赏实物造像和题刻前,能了解更多看得更清。比如青林洞口的那组1000岁的卢舍那佛会浮雕,就值得细细品赏。

飞来峰景区导览图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记者 余夕雯

摄影 陈中秋

今年的疫情期间,杭州的室内景点全部关闭。在家封闭五十多天后,憋屈得厉害,便去郎当岭走“十里琅珰”。

正值“烟花三月”的春季,郎当岭上茶园叠翠、山花烂漫、鸟鸣啾啾,一片春意盎然!

行至天竺山路,路过古代名刹“天竺三寺”——“上天竺寺”、“中天竺寺”和“下天竺寺”,又看见指向不远处“灵隐寺”的路牌,觉着杭州这“东南佛国”之称,果然是名不虚传!

蓦然间,想起了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的,倘若是在平时,这天竺山上该是梵音阵阵、香烟缭绕,而此刻,寺庙大门紧闭,还有门卫把守,不能入内,颇感遗憾!

到了六月,寺庙陆续开放,遂不顾梅雨天气,迫不及待地来到灵隐寺。

飞来峰

一进入灵隐寺的山墙大门,便有“飞来峰”扑面而来。

飞来峰

晋咸和三年, 西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的武林山,见此处峰秀水清、白云飘邈,怪石嶙峋,像极了印度的灵鹫山,便惊叹说:“此天竺灵鹫峰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这本是天竺国灵鹫山下的小峰,怎么会飞到此地来呢?佛祖如来在世时,灵鹫山是很多仙灵的隐居之地)。”于是,慧理便将此峰叫作“飞来峰”,在周边连建灵鹫、灵隐、灵山、灵峰诸刹十余座。

飞来峰

“飞来峰”是否从遥远的天竺国飞来,人们颇多疑问,清代的释元尹就在《飞来峰》中说:“飞来峰既是飞来,何事飞来更不回?今日果能飞得去,飞来方不使人猜。”

但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和尚,却是实有其人。在“飞来峰”的山麓,有一个石塔,上书“理公之塔”。这是一座真真的古迹,塔下埋着的,便是慧理和尚的遗骨。

塔有七层六面,一层为塔基,二层刻塔铭,三层刻《金刚经》,四层以上全是佛像。

从“理公之塔”前行百余步,迎面有一座俊秀的石山挡住去路。

山崖上全是石雕,造像以佛像为主,有嵌在悬崖上的壁龛里的,也有浮雕在巨石之上的。

山崖的南侧,有一组长6.7米的宋代浮雕,让不少人驻足围观。

摄摩腾和竺法兰

组雕刻画的是高僧取经的故事:第一组是关于1世纪时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白马驮经”的故事。

据说在汉永平十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于是集群臣占卜预测,有一足智多谋、知识渊博的大臣傅毅请奏说: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到的大概就是佛吧。汉明帝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前往天竺求佛取经。

蔡愔一行人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大月氏。他们在那里遇见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力邀二僧人一同前往中国。二人遂与蔡愔一行,用白马驮着佛经四十二章和释迦牟尼的佛像,于永平十年回到了洛阳。

汉明帝见到二位名僧,自然是十分高兴,便于永平十一年,专门为他们建立了佛寺,这便是中国第一名刹,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的“白马寺”。

在白马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合译出了四十二章经,二人都圆寂于洛阳,葬于白马寺内,被同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

据说迦叶摩腾还在天竺国时,一次前往天竺一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正值外国军队侵犯国境。摩腾说道:据经上讲,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将爆发战争,这不是以经法使人民获益的好机会吗?他因此发誓牺牲自己的利益,亲身前往边境劝和,结果使两个国家高高兴兴地停战,他自己也因此而声名鹊起。

第二组是三国魏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

的故事 他是古代中国最早去西域求法的僧人。造像中,三人牵二马,阔步向西方前进。

朱士行取经

雕像的第三组,才是7世纪的唐玄奘取经故事。雕像中的唐玄奘,面部表情温文儒雅,神态矜持虔诚,袈裟垂袖,双手合十,一派慈悲宽宏的气度,难怪女儿国那个风情万种的国王那般钟爱与他!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唐玄奘回国后,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他西游的故事,写出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西游记》,据说《西游记》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猪八戒和沙和尚,他们的原型就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

然而,玄奘回长安后,还应唐太宗的要求,撰写了一部介绍西域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山川地理的著作,叫《大唐西域记》,这个就并非是人人都熟稔的了。

佛教,是宗教中最主张慈悲、爱好和平的教义。中国人信佛,大抵都与此有关。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降诞人间之时,古印度正处于像古中国那样的“春秋战国”时期。佛陀洞察着人世间的烦恼与痛苦,同诸多弟子一道,四处弘扬佛法,劝人远离争斗,广行善道,为社会的和平和协调、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佛教讲求众生平等,提倡乐善好施、利益于他人,反对战争和杀戮。现在,佛教建立在平等、宽容、慈悲基础之上的“五戒十善”,已经成为人们道德修养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佛教超越国界、以世界为本位的平等慈悲精神,也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山崖北侧靠近溪水的地方,有一凹穴,里面有书法雕刻数幅,其中一副是“听水”,两个朱红色大字遒劲有力、格外醒目。

我看罢,自认为是要到山洞里听那“叮咚”的水声,遂从山中间那十分隐蔽的洞口进入这个叫“龙泓洞”的洞穴。

山洞回旋幽深, 寒气逼人,烟雾氤氲,果然像藏了一条吞云吐雾的神龙!

叫人吃惊的是,这小小的洞口里,竟然有一个两百五十多平方米的洞穴。在洞穴的石壁上,分布着27龛、43尊北宋和元明两代的书法雕刻和佛像,有佛教中的财神爷“宝藏神”,有手执金刚杵、神力广大、能除恶降魔的金刚手菩萨,有可以消除一切灾难的金轮炽盛光佛如来,还有观水中月影状的水月观音……

最大的一座造像,当属安置在壁龛内的数珠手观音,塑像是彩色的,观音右手的大拇指与无名指掐数着手中的念珠。难怪,人们也把这洞叫“观音洞”。

我诧异着洞穴里的亮光,不知来自何处。抬头仰视时,见北边岩顶的石隙中,微露出一线天光,便知人们还把这洞叫做“通天洞”,大概就是因为洞穴在这里通了天。

出“龙泓洞”,站在在洞前溪水里的大石头上回首,见这一边的山崖上也布满石像,翠木掩映着的洞口上方有三个鲜红大字——“一线天”,不禁哑然失笑,心想这洞的名字可真是多啊!

一线天

踩着冷泉溪水中的大石块,趟过溪水,我继续沿着恬静的石板小路向西前行。山麓下的溪流,因为刚刚下过一场暴雨变得十分湍急,我看见成群的大红的鲤鱼依附在水中央的浅滩边儿上,也不游动,只是逆水而浮,并大张着嘴巴等待上游冲过来的浮游生物,鱼鳍在激流中冉冉飘动着,像天使的翅膀。我听见水流的声音,从先前的“潺湲”声变成了现在的“哗哗”声。想起了“龙泓洞”前的“听水”,又想起《旅行杂志》中对“冷泉溪”的一段描述:“冷泉涧犹似一根玉带,环流到灵隐寺,云雾蒙幂俨如水墨画中,一路青壁碧流,曲径更幽,涧底小石清澈可见,淙淙水声,如鸣佩,如琴吟……”我似有所悟:或许,我们要听的水,并不是洞里的水,而是这清凛凛的泉水的声音吧!

我这样一边想着,一边沿着石经继续向西。

观音像

一路上,“飞来峰”上“怪石森列”,“势若浮悬”;有老树夹于巨石缝内,果然是“不土而植,老干虬龙”;山麓溪水,像一条玉带,一路唱着流向东方……溪水边的峰壁上,布满了洞穴。经过2亿年的风吹、雨淋、日晒,168米高的碳酸钙山崖被水蚀、风化出无数形状各异的岩洞,洞里分布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雕像470多尊。

这景象,与清代孙治《灵隐寺志》卷一《武林山水》的描述毫无二致: “其石有窍有隙,有筋有棱,有如手指攒撮者,有如铁线疏剃者,有如老松皮者,有如虫蚀者,有如蚁穴涌起者,有如蜂房相比者,有如波浪冲激者,有如冻云合塘者。下本浅土,势若悬浮,横竖反侧,非人思想之所得及。石色非青非紫,带白带绿。石隙生树木,甚老甚瘦,辄有无根藤附之。”果然是——“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难怪李白说:“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

在诸多造像中,有两组记忆犹新。

一组是以卢舍那佛为中心的造像。喜欢卢舍那佛,是因为她广博的智慧和对万物的普照,也因为她慈善的面目和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另一组是打小就熟悉的弥勒佛的造像。这造像雕凿于宋代,是“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佛龛像。弥勒佛虽是斜靠着身子,也有1.9米高。只见他,肥头丰颊,跣足屈膝,袒腹踞坐,左手执念珠,右手按布袋,咧嘴大笑,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便想起一句话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两侧的罗汉,都是就山石而雕,十八个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布袋弥勒佛

弥勒佛是广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快乐佛,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造像。而“飞来峰”上的这一个,却更加贴近原型“契此僧”,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杭州距离契此的故乡浙江奉化更近一点的缘故吧。

这样边走边看,又向西行约200米,看见一眼山泉,有泉水汩汩流出,泉边立一块石头,上刻“冷泉”二字。

不远处,在溪涧之北,有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檐下匾额上书:“冷泉亭”。

冷泉亭

看见这泉,便知道了这清澈透亮的溪水的源头!

“冷泉亭”里的木柱上,有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题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了一个千古难题!四百多年来,文人学士们不断冥思作答,答案可谓是千奇百怪!

亭内柱子上,刻的是晚清著名朴学大师俞樾一家人的答案——俞樾对曰:“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他的老伴对曰:“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而他的女儿则对曰:“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看罢对联,觉得是于简单中隐含着深厚的哲理,心里不禁赞叹道:这真是既有情趣又有才华的一家人!

不过,让我觉得更加在理的还是左宗棠的这一幅:“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面朝俊秀的“飞来峰”,峰下是淙淙的“冷溪泉”,这座建在溪流之上的冷泉亭,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聚会切磋的极好地方,曾在杭州任职多年的白居易和苏东坡,更是明白这亭子的好处,把它作为书房、客厅甚至办公室,在此饮宴赋诗、处理公事。

因为暴雨的缘故,我看见汹涌的雨水从山上滚落下来,沿着石隙,沿着通往山壁龛的石阶,像无数细小的瀑布,便想起明代张岱在他的《西湖梦寻》中的一句话:“应悔轻飞至,无端遭巨灵”,不知这“飞来峰”是否真的后悔就这样轻易地飞来到杭州。

虽说有暴雨,但峰麓依然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又想起明代文学大家对“飞来峰”的规劝:“试问飞来峰,未飞在何处?人世多少尘,何事飞不去!”

是啊,人世扰攘,雨水横流,真是一片尘埃!然而,来则来矣,又岂能反悔飞回?常言道:“好马不吃回头草”!又何况,尚有西湖这般奇秀的景色?!所以,明代沈周在《题冷泉亭图》这样说道:“白发再来浑觉老,青山久住不重飞。”

在“飞来峰”的峰麓,其实有三个岩洞,除了“龙泓洞”,还有“玉乳洞”和“射旭洞”。看天色已晚,只得作罢,留待改日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