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肿瘤未曾让她惧怕 ICU里医生一句“我一直在”让她红了眼眶 中华世纪坛:走进历史时空 品读峥嵘岁月

提起ICU

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词

恐怕就是孤独

周围是冰冷的机器

耳边回荡的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病痛缠绕下一切显得孤独无助

然而马女士躺在病床上

听到的那声“我一直在”

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守护

此时的陪伴

显得那么珍贵而令人感动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场景了,那时候我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嘴里喊着‘安医生,安医生’,然后他就突然出现在我眼前跟我说‘我没走,我一直在呢’。你知道吗?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就像是家人一样……”

坚强的马女士,在说自己艰难的求医史的时候没有哭,在说自己求亲告友筹集医疗费的时候没有哭,在说自己十岁的孩子的时候也没有哭,但在这一刻她却悄悄的红了眼眶。

马女士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和守护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的医师团队是如何让马女士在绝望之际战胜了病魔,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

巨大肿瘤未曾让她惧怕 ICU里医生一句“我一直在”让她红了眼眶

隐瞒病痛,肿瘤却越长越大

34岁的马女士来自山东,勤俭持家,虽不富裕,但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两年前的一天,马女士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肚子“鼓了个包”,为了不让家人担心,马女士自己悄悄到当地医院做了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内一约10 × 5 cm的肿物,紧邻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手术难度极大。马女士把检查报告悄悄藏了起来,独自承受病痛的折磨。

随着时光流逝,马女士越来越瘦,而肚子越来越大,再也瞒不住家人。在家人的劝说下,马女士踏上了漫长而煎熬的求医路。县医院医生说太复杂,建议到市里的医院,市里医院建议到省里,跑遍省里的大医院,医生都告诉她手术难度极大,无法手术。

病情日益加重,而求医无门,马女士全家濒临绝望,用马女士的话说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要有信心,才有希望,希望之火重新点燃

两月前经亲戚朋友多方打听,马女士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就诊。

在诊室等她诉说完病情后,那个浓眉方脸、目光炯炯的大夫,耐心地安慰她,然后仔细给她检查了一遍,最后斩钉截铁地告诉马女士:“你的手术可以做,你要有信心才有希望,先住院吧。”生命能量再次注入马女士的心田,希望之火重新点燃!

那位医生就是腹膜肿瘤专家李雁教授。

李雁教授是国内从事腹膜肿瘤研究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不但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驾驭高难度大手术的实战能力。李雁教授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的专家,挽救了许许多多被认为无法手术的患者。许多患者朋友称赞李雁教授是“终审专家”。

多学科参与制定治疗方案,为手术开展做好准备

马女士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就诊时已经骨瘦如柴,但腹胀如鼓,腹围达110 cm。由于肿瘤体积巨大,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手术困难。李雁教授决定,先明确病理诊断,进行新辅助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恶性肿瘤。

巨大肿瘤未曾让她惧怕 ICU里医生一句“我一直在”让她红了眼眶

因腹膜肿瘤外科床位紧张,马女士入住医院妇科,李雁教授和妇科白文佩主任、龚萍副主任医师共同制订化疗方案,两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如期完成,随后马女士转至腹膜肿瘤外科。

主管医生安松林副主任医师指导马女士进行术前呼吸功能锻炼,改善营养,短短几日相处下来,安医生成了马女士口中的“哥”。完成术前准备后,马女士准备接受手术治疗。

马女士的肿瘤巨大,来源于腹膜后,邻近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等重要血管,手术和麻醉风险极高。因此,李雁主任按程序汇报医务处,组织麻醉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呼吸科、妇科、介入治疗科、血管外科等科室开展了全院讨论和多学科查房,充分评估手术、麻醉的风险,制订相关预案,讨论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方案。

巨大肿瘤未曾让她惧怕 ICU里医生一句“我一直在”让她红了眼眶

巨大肿瘤成功切除,ICU内显真情

2018年7月20日,李雁教授带领安松林副主任医师、张彦斌主治医师、李兵医师和杜虎荣医师为马女士实施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腹腔热灌注化疗术。

术中发现肿瘤约40 ×40 × 20 cm,满布迂曲增粗的血管,麻醉科赵斌江主任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麻醉和输液策略,带领刘林医生反复监测指标,动态调整凝血止血药物使用。

在输血科的配合下,李雁教授团队经过“浴血奋战”,成功地为马女士切除了肿瘤,手术台下称重,肿瘤居然重达21千克。术中出血加腹水约12,000 ml,输红细胞26 U,血浆1600 ml,血小板1 U。

考虑到马女士的特殊情况,结合手术前多学科会诊时所制定的方案,术后马女士转至呼吸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密切监护马女士的术后恢复情况,这就发生了文中最开始的一幕。

三天后马女士病情平稳,转回普通病房,术后十天,马女士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出院。

“其实我一直知道自己的病情,手术前甚至已经做好下不了手术台的准备,真的没想到还能顺利康复。我特别庆幸自己选择了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仅技术高超,工作认真负责,态度更是和蔼可亲,能得到李雁主任以及腹膜肿瘤外科团队这么精心的照顾和治疗,我非常感动,也非常幸运,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也给了我家人希望!”在出院前马女士对腹膜肿瘤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表达了感激之情。

中华世纪坛:走进历史时空 品读峥嵘岁月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南面入口处,汉白玉题字碑上刻着“中华世纪坛序”。碑石北面是低于地面1米的圣火广场,它引导人们走进历史的时空,展开无限的沉思和绵绵的回忆。

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坐落于中央电视台原址和军事博物馆之间,是为了迎接21世纪和新千年的到来而修建。建筑设计方寸之间皆有用心,“天人合一”的立意之本,“中”与“和”的博大审美都在建筑中得以体现。

中华元素贯穿设计始终

“圣火广场的地面铺就960块花岗岩,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面积。左右两边分别各有28个泉眼的叠泉,代表着56个民族。而两道喷涌而下的叠泉,则分别代表了长江和黄河。”中华世纪坛讲解员王丽丽向记者介绍道。

圣火广场的中心是一块下沉地面一米的圣火台,台中的一簇“中华圣火”,无论春夏秋冬都长燃不息。“这台圣火是采自北京西南周口店猿人遗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薪火相传,永不停息。”王丽丽解释道。

位于圣火广场北边的中华故土图,是采自34个行政区当地最有内涵的文化土壤,经过排酸与防水处理,于2003年农历2月1号春节,永久的被被封存在中华世纪坛。中华故土图的外边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9条龙的图腾,分别有4颗颜色不同的宝石,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团结向上,一个大家庭的核心元素。

漫步甬道追寻岁月轨迹

圣火广场向北,是一条特种合金打造的锡青铜甬道。由南至北,自下沉式圆形广场经与地面平行伸展的青铜甬道至北边主体建筑,地势从低到高给人以升腾之感。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条青铜甬道,全长270米,总共用了71吨铜,18.4万字,5000条巷道,7000余条信息,记载了距今300万年前到公元2000年间科技、人文、军事等各个方面。漫步在青铜甬道,犹如穿越时空隧道,4至5分钟时间内经过的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岁月的轨迹。

青铜甬道的尽头就是世纪坛的主体建筑——重达3200吨的旋转体,它的建造理念根据古代的日晷,顾名思义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所以大家看到高27米的时空探针直指苍穹,呈45度角,它的含义取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我们积极进取,与时空同步,探索宇宙。在三层静止不动的地面就是坤坛,取自周易的第二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包含了大地的承载,似母亲的怀抱,乾坤二坛,一动一静就打造了世纪坛“天地人合一”的建造理念。

文化名人民族精神不朽

在中华世纪坛的三层环廊,40尊“中华文化名人”肖像雕塑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第一文化名人”,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位思想家、第一位教育家、第一位科学家等。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我们以‘建’作为梁思成先生的中心字,他跟建筑是紧密相连的。梁思成先生是广东新会人,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他在清华开办了建筑学科,也是参与设计、修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作。”讲解员对记者说道。

中华世纪坛的40位文化名人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凝聚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之魂。40尊文化名人雕塑在中华世纪坛以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千年文明的魅力。

在世纪大厅内有一周环形浮雕式壁画,整幅壁画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成为“中华千秋颂”,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现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记者 谢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