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河北省黄骅市.濒临渤海湾。广袤无垠的滩涂潮带上,有一条绵延76千米的古贝壳堤,抵挡着汹涌的潮水。千百年的海潮,塑造了这条神奇的天然大堤。如若将环渤海海岸带比作一条靓丽的金项链,那么,位于鲁北古县沿海的贝壳堤,则宛如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金项链的显要位置,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位于山东省古县城北60公里处的古贝壳沙堤,已有5000年的历史。它绵延30公里,每年仍以10万吨的速度生长,是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古贝壳滩脊海岸。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是一条由40多个贝壳岛连接而成的裸露型贝壳堤,总面积为80480公顷,。其贝壳质含量达90%以上,由完整贝壳、贝壳碎屑和贝壳砂组成的砂层厚度达到2.5米至5米,经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它形成于2500年至1100年之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海洋自然遗迹。

贝壳堤组成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距今1万至5000年发生的海侵,沧州沿海平原一部份被淹。以后海面回降,河流冲积,逐渐成陆。贝壳堤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留下的遗迹,为沧州沿海海岸带颇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类型,也是渤海湾古海岸的遗迹,反映自陆向海方向的岸线变迁。堤上贝壳种类丰富,多为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软体动物的现生种属。堤高0.5~5米,宽几十至几百米,长数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余公里。其横剖面顶部上凸,两翼减薄到尖灭。

贝壳堤

海岸

古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古县北部,渤海西南岸,西至漳卫新河,东至套尔河,北至浅海-3米等深线,南至张山子-李山子-下泊头-杨庄子一线。地理坐标为:37°54′30″~38°19′10″N,117°45′08″~118°05′37″E。境内北部分布两列古贝壳堤,第一列在埕口镇以北,位于张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头-杨庄子一线,长近40Km,埋深0.5-1米,贝壳层厚3-5米,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年左右;第二列在埕口镇东北,位于大口河-旺子堡-赵砂子一线,长近22Km,由40余个贝壳岛组成,岛宽100-500米,贝壳层厚3-5米,属裸露开敞型,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距今2000~1500年。境内分布着两列古贝壳堤,绵延76公里,贝壳储量三亿六千万吨,该两堤都与河北省的贝壳堤相连,组成规模宏大的世界罕见、国内独有的贝壳滩脊海岸,国际上称之为Chenier海岸。

贝壳堤

贝壳滩脊海岸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既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长时期周而复始的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泥沙入海量的减少,海岸不再淤积增长,海水变得清澈,种类繁多的海洋软体动物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源。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累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回迁,贝壳堤及以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

环境保护

古贝壳堤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贝壳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贝壳堤并存的以保护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保护区。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鸟类越冬、栖息、繁衍的乐园,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类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堤奇观,吸引着无数游人和考古爱好者的到来。他们漫步海滩,沐海拾贝、踏滩逐浪,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赏赐。

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