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叶曙明

在广州市区珠江河段的众多码头中,江湾大桥南端的石涌口码头,并不起眼,但却青史标名,现在已改名为“大元帅府码头”。听名字就知道它的身世渊源,非同凡响。

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被选为军政府大元帅后,就在江边的广东士敏土厂办公大楼设立大元帅府。这个码头几乎是士敏土厂专用的,上了码头就是厂门口,左右两边围墙上,醒目地写着“广东士敏土厂”六个大字。

现在,大元帅府的门楼,还残存着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光绪丁未冬月广东士敏土厂丰润张人骏题”字样。张人骏曾任两广总督,他在广东那段日子,正值同盟会起义此起彼伏,也是全国立宪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辛亥革命,虽然三户亡秦,推翻了大清王朝,但当时的政治领袖,大部分是草莽英雄,他们不缺少权谋和勇气,但缺少崇高的历史正义感和道德上的圣洁感,因此,当历史把一个伟大的机会给予他们时,他们却交出了军阀横行,征战不息,成王败寇,民不聊生的答卷,天下一秦才去,又生一秦。政治舞台上,一次一次的幕启幕落,灯暗转场,生生灭灭多少事,几度锦绣成灰。

孙中山先后两度在士敏土厂设立大元帅府。码头内外,军舰和小火轮,穿梭往还,接载孙中山和其他军政要员出入。孙中山的座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丰舰,也在附近驻守。孙中山之所以选择河南作为帅府,是因为江北老城,当时完全被军阀盘踞,根本不容他立足。而河南凭借着珠江的天然屏障,有海军游弋拱卫,至少可以偏安一时。

孙中山以此为大本营,几乎独力地与全中国的军阀为敌。这位出身洪门、性格刚毅的职业革命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且愈战愈勇,终于在南中国这片土地上,打下了一份基业。国民党从这里出发,北伐中原,进而统一天下。两千年的政治文化传统,兴灭继绝,薪尽火传,孙中山居功至伟。

珠江两岸,有关孙中山的遗迹甚多,除天字码头、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大元帅府外,还有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在海印桥与广州大桥之间。1912 年5月7日,孙中山曾莅临中大前身的岭南学堂参观,在马丁堂前向员生作《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他说:“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此恶劣政府必不可。”他激励学生,要“勉术学问,琢磨道德,以引进人群,愚者明之,弱者强之,苦者乐之而已。”

怎么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就是要研究革命的学问,琢磨革命的道德,把革命引进人群。他以自己一生的奋斗,给出的一剂药方就是:革命!扛起步枪去攻打政府!

五四运动时,孙中山在上海,罗家伦、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学生领袖曾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孙中山对这些学生说,“你们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但你们无非写文章、开大会、游行请愿、奔走呼号。你们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几天而已。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

满腔热情的学生们,并不认同他的说法。许德珩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学生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孙中山激烈辩论三个钟头。

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校,就在珠江的一个小岛上。这是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的地方。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族!”这首黄埔军校校歌,曾激励多少英雄少年,从五湖四海投奔广州,挺胸昂首,步入写着“升官发财,请住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军校大门,投身革命军旅。

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大革命时代,许多年轻人在军国民思想的熏陶下,坚信军队是国家的神明,振兴民族的希望,只有枪杆子能够救中国,因此纷纷投笔从戎。千百年来“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被完全颠覆,“到黄埔去!”成了一句在全国热血青年中流行的口号。

当游轮驶过大元帅府时,我的朋友问:“这船能到黄埔军校吗?”我说:“到不了。离黄埔军校还有好长一段距离呢。”他遗憾地“哦”了一声,然后,又像自言自语地说:“黄埔军校也算了不起了。南越国被北方人灭了,南汉国又让北方人灭了,黄埔军校总算灭了他们一回,为南方人争了口气。”

我大笑,笑声中,却有点苦涩。在今天许多人看来,改朝换代也罢,革命也罢,仿佛都是下棋一样,这局输了,还有下一局,古人所谓的“世事如棋局局新”,仿佛包含了极深的哲理。

孙中山去世后,军校门口那副老对联,改成了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到底怎样才算革命成功?一代人与一代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军校还有一副更震撼人的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

那个年代,革命就是杀!杀!!杀!!!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舞女的岁月,如此苍老……(叶曙明)

清明祭英烈:武汉”二一八“空战(叶曙明)

增城碉楼:战乱时代的伤痕(叶曙明)

霍英东:苦难岁月的爱情(叶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