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最早生长琼花的后土祠,始建于汉成帝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祀奉后土夫人。因后土是万物赖以生长的母体,故这位神祗又被称为:“后土富媪”。唐中和二年(882年), 淮南节度使高骈镇扬州,增修屋宇,备极侈丽,易名日“唐昌观"。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徽宗赵佶根据《汉书-礼东志):“唯泰元尊,媪神蕃釐”的郊祀歌辞,复改其名为“蕃釐观”,并赐匾额,以喻多福。由于观内有琼花一株,名闻遐迩,故民间一直称为琼花观。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座道观也曾经历几度废兴,高骈增修的唐昌观在唐末军阀混战中烧毁于前,宋徽宗题额的蕃釐观又在金兵两次攻陷扬州时破败于后,然因祠内供奉的后土夫人系主管万物生长的一位神祗,历代守土官员须于立春前一日来蕃釐观迎春,以祈物阜民殷,因得屡废而屡建。据《扬州画舫录》引吴薗次《扬州鼓吹词序》云:“土风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釐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次日打春,官给身钱二十七文,另赏春官通书十本。是役,观前里正司之。至康熙间,裁乐户,遂无官妓,以灯节花鼓中色目替之。” 正因迎春祀典的相沿成习,自明迄清,遂得迭加修葺,构成一组宏丽的建筑群。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观内西隅新建深仁祠,祀奉筑城御倭的巡按御史吴百朋、巡盐御史崔栋及扬州知府吴桂芳与石茂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吴秀复在观内三清殿后的后土祠基址,建成一座三层的弥罗宝阁,供奉玉皇大帝,题额曰“清世界”。登临其上,全城风物,尽收眼底。阁西有井,相传南宋的贾涉任扬州太守时,曾“有黄冠(道士)乘云而下,入井中。因缒死囚下视,见一洞,署曰‘玉勾’,复使入,则水漫不可寻矣”,故井栏题日“玉钩洞天”,成为观内一处胜迹。

此外,又有无双亭、芍药亭、竹轩花亭诸胜,四周环栽花树,花时一片芳香,游客如云。自此,遂成为江淮间颇具规模的一所道观,常有达官名人借寓其间。顺治、康熙期间,江西龙虎山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及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先后在观内羽化,一度曾被道教中人视为“圣地”。《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在书中就曾多处提及琼花观。

惜弥罗宝阁于乾隆四年(1739年)及光绪初两度遭火,此后未再复建,沿至民国年间,观内占地尚有百余亩,惟多处亭台年久失修,渐次破败,仅存观前的石牌坊、两侧枋楔雕有金乌(日)、玉兔(月)图像、坊额三楹,嵌有清人刘大观题的“蕃釐观”石额。刘系山东章丘人,工诗善书,在广西任知县,乾隆间因丁忧来游苏、杭及扬州,曾评及这三地的景物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而扬州以园亭胜”,识者以为至言。当时除主殿三清殿外,另有贮存道教经典的藏经楼、仓廒及道士居室多间。1951年,扬州财经学校驻此,拆除主殿,改建大礼堂,此后,琼花观故址大部分划归市立第一中学。为了抢救文物古迹,扬州市政府于1962年将琼花观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初,造反派拆除了门前的石牌坊,后经市一中将门端“ 蕃釐观”石额,砌人校园内的琼花台上。

为了促进扬州的旅游事业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扩大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扬州市政府于1990年作出了复建琼花观的决定。第一期工程于1993年开始动工,1996 年竣工。工程重点是将市五中内兴教寺旧大殿拆迁来此作为三清殿,恢复山门并按原石额拓本重新嵌置“蕃釐观”石额,复建了观前的石牌坊,山门内的东西两廊庑建上下共四十八间楼房。东庑中段有扬州市中山学校购置的上下各三间,取名“逸仙楼”,用以纪念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其余各室已先后辟为茶座、冷饮室、餐馆和小商品市场,以便利游客们购物、憩息和果腹。主殿前一株四百树龄的银杏,春来已抽新绿,使这座历尽沧桑的道观,显示着又获新生。

二期工程的主体设施是修复三清殿后的琼花园,已于1999年竣工,并对外开放。园中除玉钩古井依然是旧时遗物外,还复建了琼花台、无双亭以及一座聚琼轩。园内种植琼花多株,并杂栽玉兰、蜡梅、雪松......多种花树,参差错落地掩映于亭台池馆之间,在绚烂中别具淡雅,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寺观园林,闹中取静地再现于老城区的市中心,吸引着中外游人来此访古探幽,观光游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