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人,都应当知道当地的四大胜景,东有“珏山吐月”、南有“孔子回车”、西有“松林积雪”、北有“白马拖缰”。

其中,“白马拖缰”的故事,民间有好几个版本,今天介绍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不一样传说。

白马寺标志景观,砖塔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玉皇大帝的御马厩里,养着一匹小白马,小白马很自由,每天在天上可以随便闲逛。一天,它跑到玉皇大帝的御花园转悠玩耍,结果把花园里的奇花异草损坏了一大片,踩得一塌糊涂,惹得玉皇大帝大怒,遂将小白马赶出天庭,贬到人间受苦。

小白马被下放到人间后,来到晋城市区北面的一座山上。

在现晋城市区的北面,原是一座不知名的大山,在山坳里,有处小村落,村里有一户的母子二人,在半山坡上开辟了几亩薄田,每天靠耕田度日,相依为命。这娘俩人虽然说穷了点,但为人善良本份,勤劳实在。

一天傍晚,突然有一匹矫健俊美的白马跑到家门口,又是鸣叫、又是打响鼻,怎么赶它,也摇头摆尾不愿跑走。没有办法,好心的老娘让儿子牵上白马,四处打听打听,看看是谁家丢失了一匹白马,可问遍了周围村庄,也没打听出个结果。儿子只好牵着白马回到家里,暂时养起来。农忙时节,儿子牵上白马帮衬着村里的老百姓,犁、耙、下种等干些农活,帮了乡亲们的不少忙。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这匹白马来到这个村庄后,村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兴旺,老百姓们都高兴的说,这匹白马一定是匹怜贫救苦的白龙神马。

新建设的登山步道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战争很快来临了。公元前260年左右,秦赵两国为争夺古上党,在长平(现高平一带)两军对垒,发生了战争。

在国难当头之际,老大娘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啊,现在国家危难,正是用人之时,咱老百姓也过不上安稳日子了,好男儿要为国效力,你带上白马去参军吧,等打了胜仗再回来!”儿子听后,向妈妈跪下哭诉着:“娘啊,不是孩儿贪生怕死,只是担心,儿子参军走后,谁来照顾您老人家?”

老大娘擦干儿子眼泪,说:“我现在身体还很硬朗,你只管上前线为国杀敌,不用担心我,再说了,这不是还有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呢。”周围邻居知道后,也纷纷劝儿子道:“你放心去打仗吧,我们一定会照顾好你的亲娘。”

儿子含泪跪拜了老母亲,准备好干粮,背上行囊,带枪跨上白马,一路投奔来到赵国军营,他拜在赵国老将军廉颇帐下。每次作战时,儿子都非常勇敢,不惧生死,奋力冲杀在前,缕缕杀敌无数。不久,就被廉颇老将军相中,提拔为一方将领。

因骑着一匹白马,穿戴一身银色盔甲,使一支丈八银枪,被士兵们爱称为白马将军。

半山上的钟鼓楼

秦赵两军僵持多日,老将军廉颇根据敌强我弱、秦军攻势猛烈的态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消耗秦军粮草,以待秦兵进攻等战略。秦军多次阵前叫骂挑衅,赵国坚不出兵,赵王为此多次责备廉颇领兵不力之嫌。这边,秦相范雎(ju)派人携千金,来到赵国向权臣行贿,并散布流言:“秦国所痛恨和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很快就要投降了。”赵王也怨怒廉颇进攻不力,士卒多有伤亡,更嫌弃廉颇怯战固守不肯出击。

无奈,昏庸的赵王听信流言,中了秦王使用的挑拨离间之计,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帅,命他率兵出击秦军。结果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将军,他轻敌冒进,长平一战被秦军围困,赵全军覆灭,被秦将白起坑杀赵兵40余万。

此一仗时,白马将军仗着白马能征惯战,带领部分部下,奋勇冲杀,硬是突出了重围,他们边战边退。一直退回到晋城故乡的山头下,又被秦军团团围住,从早上撕杀到傍晚,从傍晚拼杀到凌晨。激战三天三夜,终因寡不敌众,白马将军只得率领残部退到山上,大营中军安设在山顶的一座古庙里。秦军虽多次再轮番攻打,白马将军率赵兵坚守不出。

过了半月有余,大营内粮草慢慢已断绝,饮水也出现了困难,军心慌乱。白马将军陷入绝境中,心急如焚,正苦苦寻思退敌之策时,忽撇见自己的白马,精神抖擞,在营内疾速奔跑。这是怎么回事,经仔细留心观察,白马每天都在大庙的围墙上,用前蹄刨寻着吃的。原来,大庙四周围墙的土坯,是用油菜根和泥土制作的。

白马将军于是命令士兵推到土墙,砸碎土坯,刨出油菜根充饥。

上白马寺山台阶一角

白马将军的士兵得了油菜根,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乘天黑时分,秦军松懈无准备,白马将军率领所部将士,突然一路冲下山来,杀进了秦军帐营中。

秦军遭到突然袭击,顿时军中大乱,喊爹叫娘,自相残踏,瞬间溃不成军。赵军士兵如入无人之境,左冲右突、横砍竖杀,杀得秦军丢盔弃甲,丢下残兵败将,大败而退,一下退出几十里开外。

白马将军得胜后,率领众将回山驻扎,走在半道上时,突然从路旁边闪出一员秦将等若干人,白马受到惊吓,一声嘶啸,一跃而起,从秦将头上腾空跃过,腾起的马后蹄往秦将腮帮上猛踢一脚,秦将乘机也在白马肚上划了一刀,恶狠狠地说:“不杀此马,誓不为人。”

白马禅寺

白马将军上山回到军营后,见白马的肚子血流不止,奄奄一息,心里十分悲伤难过。命令随军兽医抓紧救治。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治疗,过了几天,白马的刀伤已痊愈,并被调理得膘肥体壮,奔驰如飞。

白马将军寻思,如此一直死困山头,也不是个长久之计。于是在深夜,趁夜深人静,只身潜下山回到村里,召集父老乡亲计议,动员邻村青壮年,大家同仇敌忾,一致约定日期,计划好里应外合全面反击,争取把秦军击败。

白马将军返回军营后,发号施令,命令士兵三更造饭,五更出发。五更过后,一声炮响后,赵军打开营门,白马将军带着众将杀下山来。但见秦营内旌旗烈烈,喊声震天,秦兵抱头鼠窜,乱了阵脚,被砍被杀多人。白马将军率领赵兵经过半天血战,快将要得胜之时,不料,秦将从四面八方增派了援兵,而且秦的援兵越战越多。

那个腮帮上挨了白马一蹄的秦将,也乘机偷偷摸摸瞅了个机会,拈弓搭箭向白马射来。说时迟,那时快,白马将军为保护白马,急忙用枪阻挡,不幸身中此箭,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当即阵亡。

“白马少年”故事的浮雕墙

白马看到主人中箭跌落,一下惊慌了,急忙转身卧倒来搭救主人,用马嘴想把主人扶到背上。秦将见势赶紧跑过来,一把揪住马脖子上的响铃绳,不想白马凌空飞腾,一扬脖子,响铃绳子就被挣断了,上面拴的响铃一下子撒落了一山坡。

白马怒发冲冠,抑头长啸,昂首嘶鸣,前腿腾起,秦将眼看白马要跑掉了,向前猛冲几步,拼命上前用双手薅住马缰绳。白马拖着长长的缰绳,带着秦将向前跑着,又踢又咬,秦将双脚蹬地,死死的不肯松手,马缰绳也被拽断了。白马顺势一跃腾起,照着秦将又狠狠踢了一蹄,立马把秦将掀翻在地。

此时,听只得“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金光四射,山崖猛然裂开一道豁口,白马纵身一跃,瞬间,两壁复合,白马不见了。

秦将被白马这一蹄踢得,一个耳朵没了,半片脸皮也不见了,捂着半个脑袋,哀嚎不断,晕晕糊糊,渐渐支撑不住,疼死在半山坡上。

白马寺前山广场门楼

战争终于结束了,四周死一般地寂静,老大娘驻着拐棍,蹒蹒珊跚找到山上,她抚摸着儿子的尸体,忆起与儿子曾经朝夕相伴的日子,回想着与儿子生死相随的时光,悲从心中来,放声痛哭。

乡亲们更没有忘记白马帮助大伙儿犁地下种的场景,还有驰骋疆场的功劳等等,一件件历历在目,无不悲伤欲绝。

为了纪念白马,后人把山上的庙宇重新修葺一新,改名叫“白马寺”,把这座无名山叫成了“白马寺山”。

白马扬蹄腾跃的雕像

白马寺山广场远观晋城市区

相传,现在白马寺山前半山坡上的满山石头,有些拿起来还有响声,就是当年白马撒落的响铃变成的响铃石。不信,你拿起两块碰一碰,放在耳边摇一摇,看是否会听到响声呢。

山坡上还有一道浅浅的绕山沟印,仿佛车辙一般,顺住车辙生长了一溜青草,传说那是白马的缰绳拖拽的,绕山留下的痕迹。

如果不信,你可以抽时间来到白马寺山上,自己寻找验证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