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深沪最初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海边不毛之地。

后来沙滩附近渐渐成为了深沪与周边乡镇通往泉州市区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路人发现夜里的沙滩竟然会闪闪发光,甚至还传说它会“叫唤”路人。

那时候的人们不久便揭开了一半的真相。在白天时,原来那闪光的竟是碳化了的老树桩。但还有一半无法解释的是,人们无法知道它们为何会发光、发出声响。

于是在元代,深沪人民建起了供奉老树桩的地方,现在便逐渐演变成了香火旺盛的“树王公宫”,也就是镇海宫的前身。




近现代以来,深沪湾自然保护区的面貌逐渐为世人所了解。人们直到1992年建立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之后,才又逐渐揭开了那剩下的谜底。

人们开始了解古时的传说,也许是海藻等生物寄生在古森林化石上,才诞生了这独特的树王公文化。

这个树王公的故事,是91岁的镇海宫副董事长施至情为我们讲述的。




距离元代深沪人民开始供奉老树桩已经过去了六七百年。但古老的习俗传承至今,如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在晋江深沪镇海宫,这个日子会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这里一扇长达八天的热闹之门。

这一天是镇海宫“王爷”圣诞。这8天的热闹背后,生长着这里独特的“树王公”文化,四里八乡的信众聚拢而来。

不过树王公文化不是这8天里唯一的主角,与它共同承载这方百姓信仰的,还有“送王船”民俗。

道光十七年(1837年)农历四月十八,一艘王船从金井飘来。人们对王船曾有复杂的心情,多次试图将它沿水路“送”出,无果,只得将王船和船上的王爷们就地供奉起来,与树王公同处供奉香火。

说起“送王船”习俗,在清代的泉州即有。

送王船仪式繁杂,寄托着闽南一带居民祈求神明保佑的心态。镇海宫执行副董事施纯博说,镇海宫送王船习俗有一定的变化,他们在“镇海船公”的宫庙旁立起一艘十余米长和高的船,象征历史上的这段掌故。


船上依照惯例放着王爷神像、厨房器具、日用品,还要不定期更新,以示敬意。不同的是,深沪“送出”的王船不必焚烧,而是在王爷诞辰之前择日“升帆”和“降帆”。而且送王船的寓意,也改成为王爷“庆生”。

最近几天是镇海宫人气最旺的时候。尤其是夜里,人们来这里为王爷庆生守夜,俗称“坐冥”。烧香、割香、许愿占卜等民俗现象,都能看见。

施纯博说,当地准备出一本镇海宫志书,系统地梳理香火形成和衍播海外的历史,而去年镇海宫举办了“闽台王爷民俗信仰”主题的文化节,有机会还会视情况继续。

从一片发光的沙滩而起,深沪人民供奉着树王公,在他们的心中,树王公也保护着这片海。

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