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少奇同志故居
刘少奇同志故居位于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为土木结构,坐东朝西,前迎池塘,后依土丘茂竹,是由正屋、外坪内院组成的一组典型的湖南传统四合院式民居。故居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刘少奇的曾祖父刘再洲在这里定居时,仅有三间茅草屋,清同治十年(1871年)刘少奇的祖父刘得云对建筑进行扩建。后又经刘少奇父亲刘寿生,长兄刘墨卿几次扩建和改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 关于21间半
故居由茅草和青瓦覆顶,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瓦房16间,茅屋5间,正堂因与邻居共用,故称半间。北边是夏姓邻居的房子(原是刘少奇伯父分得的祖业,1930年卖于夏姓)现为工作人员的办公用房。故居包括:正堂屋、母亲卧室、刘少奇青少年卧室、兄长卧室、客房、横堂屋、书房、烤火屋、厨房、猪牛栏屋、农具间等。
● 故居大事件
1959年刘少奇同志故居开始对外开放,同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回湖南开展调查工作时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回乡调查期间,为解决部分社员的住房问题,刘少奇同志决定将旧居房屋及桌凳锅灶等全部分给无房社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同志故居遭到破坏,文物散失,1966年10月1日关闭。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中共宁乡县委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指示,对故居按历史风貌进行修缮,并于同年3月5日对外开放。1982年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并悬挂在刘少奇故居正堂屋大门上方。同年11月,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开放,故居各房间按原来的陈设情况进行恢复。现故居室内陈列有原始故居保存下来的风车、斛桶、清末雕花太师椅(二级文物)、瓷缸以及刘少奇同志1961年回乡调查时睡过的木床、用过的书桌、坐过的木围椅(均为二级文物)。1988年1月,刘少奇同志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刘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睡过的床,国家二级文物
● 观故居、悟精神
1961年刘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通过与家乡群众的密切接触和实地调研,真实地了解了当时农村情况。故居是刘少奇与家乡群众开展交流工作的见证。
刘少奇同志故居四周环境优美,内部集生产、生活于一体,是湘中民居的代表建筑,具有较高的民俗艺术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清代湘中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刘少奇同志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地点,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少奇同志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