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岁月漫长
刘铭传故居依然诗意绵长
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山脚下的沧海遗珠
合肥西40公里处
大潜山、圆通山森林茂密
山水环绕,风景秀丽
一年四季鸟语花香
你也许不会想到这一隅郁郁葱葱的江淮大地
竟流淌着清末淮军历史文化
这里便是
淮军故里、人文荟萃的肥西铭传乡
这里就是
清末淮军将领、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故乡
肥西县铭传乡得名于著名的淮军将领刘铭传
清朝末年,从这里走出的刘铭传
曾任台湾首任巡抚,被载入史册
他的故居和墓园目前均保存完好
如今,让我们一起赴一场时光之约
走进历史的轮回,穿越百年时空
去寻找这片古宅曾经的岁月峥嵘
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肥西铭传乡
在铭传乡岗峦起伏
草木茂盛的大潜山下
远远的就能看见连绵成片的清代古建筑
——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
为刘铭传在第二次剿捻后告退返乡后回家兴建
故居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略短的矩形状
金河环绕而过,三面环山
占地约7万平方米
比起杭州的岳飞像,南京的中山陵
刘铭传故居遗迹,显然是块处女地
保存着原始风貌
作为一种山间的原始建筑
与山间的淳朴的风土人情紧紧依存
建筑整体以清末官宦乡间庄园风格为主
集防御、生活、休闲为一体
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庄园建筑风格
在江淮地区极具代表性
圩内南部为生活居住区
北部水堰中有大小两座小岛
圩四周有条宽约10—15米的护圩壕沟
外濠内东南、东北各有一座大吊桥
两吊桥处均有两层门楼各7间
进门楼后是内濠
又有三座吊桥、三座门楼
濠内侧砌有石围墙
围墙转角处筑有碉楼
有房屋建筑约300间
中心建筑正厅为三进
一进与二进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
第三进为两层堂楼
正厅面对连接外濠的月牙塘
月牙塘为两角尖内弦为长方形的荷花池
池中有长方形花圃,四周雕刻石栏杆
两边有石桥相连
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
三间两层,为藏书楼
正厅北面为钢叉楼,五间两层
此楼有“压邪镇圩”之意
钢叉楼后建有“盘亭”
亭内原存放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虢季子白盘
建筑均为排山排柱,雕梁画栋
圩内有几棵古树
有三棵数百年的古柏,四百年的榆树
一百年的香椿,它们都枝繁叶茂
似乎在守护着这座圩堡
见证着它的兴衰
值得一提的是
西洋楼内还有棵一百二十年的广玉兰
那时中法战争后慈禧太后赐给刘铭传的
他把它栽种到了故乡
百年后,广玉兰成了合肥的市树
距离刘铭传故居不远处的大潜山北麓
有一处规模宏大、依山面水刘铭传墓园
整个墓园规格为清朝一品官员墓葬
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10米
上下高差90米,占地50亩
由300多级台阶串起照壁、照池、山门、
牌楼、碑亭、神道、祭坛、
享堂和坟茔宝顶等建筑
颇为巍峨壮观
2011年4月12日
几经波折的刘铭传遗骨
正式安葬在大潜山背
了却了不少两岸同胞的心愿
巍巍大潜山,也成为了一代名将的埋骨青山
如今,刘铭传故居和墓园
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人民交流的纽带
刘铭传故居
2012年被国台办公布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吸引着很多海峡两岸同胞前往参观拜访
同时
刘铭传故居
也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安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
寻一周末,不妨带着孩子
穿梭于小桥回廊,亭台楼阁间
感受着一代皖人先辈勇猛精进
改革创新的奋斗精神
体验一难忘的研学之旅吧~~~
来源:孟晓莉
审核:张建春丨责编:艾克发丨编辑:常燕茹
主办单位:中共肥西县委宣传部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weimeifeixi2017@126.com
点分享
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