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常禾止(孔网店铺:常禾止的书摊)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我和朋友去康百万庄园参观。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洛河北岸。它与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并称为中国三大地主庄园。康百万庄园是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建造的府邸,康家的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于乾隆初年大建。“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康家先祖在巩县康店镇洛河边安家。为解决温饱,康家先祖在洛河岸边开了一个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时期,康绍敬读书致仕,初任洧川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大使。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到了清朝时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人称“百万富翁”。 经过康家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小小的“康家店”变成了一座占地240余亩、包含19部分的庞大庄园。我们今天看到的康百万庄园,不过是其中的三个部分。康百万庄园的规划非常合理,他们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于一体,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庭院建筑为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繁盛时期,庄园内的砖厂、木材厂、造船厂人来人往,康家主人足不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
我们进去庄园后,随着导游的脚步,听着导游的讲解,逐渐了解到了庄园里面的建筑布局及精华部分。
首先是里面的柱础。柱础,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很早的时候,我就看过一篇科幻小说《诡础》,讲的就是一个柱础的故事。庄园里面的屋子,只要有回廊,就有柱子,就有柱础。上面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这也是庄园的两大瑰宝之一:石雕(另一个是木雕)。为了防止风化,保护这些柱础,文物工作者专门在每个柱础上面套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罩,这样既便于游客欣赏,也能防止柱础风化。游客在欣赏柱础的同时,也不仅为专家的智慧所叹服。
其次是里面的两棵葡萄树。据导游介绍,该庄园现存的这两棵葡萄树,均植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一似龙,一似凤,被称为“龙凤呈祥”。两棵葡萄树都是新疆品种,历经了数百年沧桑,每年七月中旬都会挂满累累硕果,庄园每年都把葡萄摘下来,让幸运的游客免费品尝。我们仔细看了一下,虽是深秋时节,葡萄树依然长势良好,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最后,就是国宝级的留余匾了。《留余匾》为中华名匾之一,长1.65米,宽0.75米。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金底黑字。全匾共计174个字,除标题“留余”二字为篆书外,其余为字体流畅的行楷。该匾是同治年间进士牛瑄(巩义河洛镇官殿村文状元牛凤山之子)所题,作于1871年,已有100余年历史。该匾是康家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匾上最重要的四句话: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四句话,道出了康百万家族兴盛十三代四百年的秘密:凡事不可做绝,要留有余地。著名作家,巩义作协主席侯发山更是用神来之笔,洋洋洒洒写了长篇小说《康百万》,诠释了康百万的留余精神,出版后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
最后,我们来到了“功垂桑梓”石碑前。这个石碑通高4·49米,字体为楷书,结构严谨,笔力浑厚,笔锋遒劲,为罕见的书法珍品。 导游说,民间有这样的说法 :摸摸乌龟头,财宝往家流。摸摸乌龟背,大富又大贵。尽管是传说,我们还是每人摸了一下石碑下面的乌龟(实际上是狎哮),之后,便离开了这个被烟雨笼罩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