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爆了,意料之中。


仅用时三天,《姜子牙》的票房就接近9亿,领跑国庆档。


这两年,中国动画电影风头无两。


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以9.5亿总票房的成绩,拉开了动画电影盛世的序幕。


此后五年,《白蛇:缘起》《大鱼海棠》《大世界》纷纷上映。


去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斩获了50亿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第二名。


然后,就是正在上映中的《姜子牙》。



就在《姜子牙》上映前一周,一个问题登上了知乎热榜第一。


你觉得中国动画产业,真的完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是在2018年被提出的。


当时这个帖子下的回答,一片指责声。


而两年后的今天,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动画电影的上映,这样的骂声越来越少。


今天,《姜子牙》上映三天,就打破了动画电影首日、首周的双料票房纪录,创造历史新高。


看起来,中国动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然而,《姜子牙》越爆,我越担心。


担心好作品昙花一现,担心历史重蹈覆辙。


因为早在四十年前,中国动画也曾力压日漫和好莱坞,站上过全球之巅。


可后来,它却成了中国人最不想回忆的「耻辱」。



1938年,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偷袭上海滩。


作为全球第一部动画长片,它精美的内容和故事,震撼着国人的认知。


原来动画片还能这么拍。


一时间,全上海的电影院门口,都排起了长龙,只为一睹白雪公主的容貌。


与此同时,已经在中国动画界小有名气的万氏兄弟,也被《白雪公主》震撼到了。


但又特别不服气:


美国能搞一个白雪公主,我们为什么不搞一个铁扇公主呢?


一不做二不休,万氏四兄弟用了近两年时间,拉投资、找技术,终于拍出了《铁扇公主》。



1941年9月,这部73分钟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刚问世,就如同一枚核弹,造成全球轰动。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孙悟空的斗争精神,更是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如同动画结尾里的一行字幕: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


我们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这部动画电影,也走向了世界。


1943年,一个14岁的日本小孩,被《铁扇公主》深深震撼。


他的名字,叫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被中国动画的高超技艺,深深折服。


也正因如此,让他坚定地放弃了学医,投身动画行业。


十年后,手冢治虫创作出《铁臂阿童木》,被誉为日本动画鼻主。


万籁鸣与手冢治虫


彼时的动画界,仍然被苏联和美国统治。


但中国这条潜龙,已然苏醒。


腾飞,只在朝夕。



1950年2月,新中国成立的第五个月。


上海电影制片厂创建美术组,特伟担任组长,靳夕担任副组长。


全组共有22人,都是一些新兵蛋子。


别说制作动画,他们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


为了让中国动画迅速崛起,美术组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三位动画专家。


正是当初拍摄《铁扇公主》的万氏兄弟。



此时,万籁鸣与万古蟾迫于工作关系,还在香港上班。


他们想回大陆,可以说难上加难。


公司不放人,成了万氏兄弟回来的最大阻碍。


情急之下,万籁鸣和万古蟾两兄弟,假借跟随香港代表团参观大陆交流学习的机会。


到了地儿,直接赖着不走了。


为了留下,两兄弟连在香港攒了好几年的财产,都果断舍弃。


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发展中国动画,更重要的事业了。


除了万氏兄弟,钱家骏、虞哲光、范敬祥等动画大佬,陆续加入。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已然成为一个拥有200多人的庞大团队。


于是一年后,他们改组扩建,正式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终于来了。



早期的中国动画,一直活在苏联的影子里。


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美术绘画,都照搬他们。


可苏联那边的专家,却对动画技术三缄其口,根本不舍得传授核心技术。


所以发展初期,我们举步维艰。


为了脱离苏联人的控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组长特伟决定:


探寻民族风格,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说干就干。


1959年,动画导演徐景达,看过齐白石的画后,提出一个设想:


齐白石的画可以印在脸盆上,看上去很逼真,能不能把它做成动画?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听到这个设想后,十分兴奋:


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


于是,徐景达开始研究水墨动画试验,他通过拍摄技术手段,让国画技法实现了连贯的动态效果。


在徐景达研究成功后,特伟、钱家骏等导演,便开始拍摄《小蝌蚪找妈妈》。


他们发动全厂所有工作人员,绘制蝌蚪、青蛙、鱼虾的片段。



1960年7月,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搬上荧幕。


它将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


绘画技法更是突破了一般动画片的“单线平涂”,完全是中国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


《小蝌蚪找妈妈》的问世,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


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法国蓬皮社文化中心青少年奖……


《小蝌蚪找妈妈》拿奖拿到手软。



此时,苏联和美国这些动画大佬,看着当年跟在屁股后头的小弟,突然凶猛起来。


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就连向来高傲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都被的艺术水准折服,称其为“东方奇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蝌蚪找妈妈》已经不是一部单纯的动画,而是国之瑰宝。


可以说,它替中国动画打开了一扇大门。


此后几年,《牧笛》《没头脑和不高兴》《人参娃娃》等一系列优秀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片,相继问世。


其中最瞩目的,莫过于中国动画史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



为了完成这部动画,国家特批给导演万籁鸣,最高的配置资源:


充足的人手和技术,以及100万元人民币。


要知道,那个时候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我们肚子还没吃饱。


而万籁鸣也不负众望,立志要把这部动画电影做到极致。


只是为了一个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他就奔走全国寻找人才。


终于敲定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孙悟空,又经过反复筛选修改,终于确定了最终形象:


大红鸡心脸、尖嘴猴腮和豹皮裙黄帽子。



确定人物形象只是第一步,此后的每一个画面和动作,万籁鸣都要打磨无数遍。


比如孙悟空的打斗场面,万籁鸣前后尝试了几十个版本,才确定了以京剧为模型。



《大闹天宫》分为上下集,历时4年,手绘画稿7万余张。


就这样,一位涵盖猴、神、人三者特点的孙悟空形象,诞生了。


1961年试映那天,64岁的万籁鸣,看着孙悟空在银幕上腾云驾雾的身影时。


他压在心底二十多年的夙愿,终于完成。


齐天大圣在笑,他却哭了出来:


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此后,《大闹天宫》开始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它每一次放映,当地都如同过年般热闹。


孙悟空的人气,更是一举压过米老鼠、唐老鸭,成为世界各地儿童最喜爱的动画形象。



美联社评价它:


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美国《综艺》评价它:


毫无疑问,《大闹天宫》是最好的动画片。


就连周恩来总理,都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赞不绝口。


从让人看不起,到成为世界动画行业领头羊,中国动画只用了十年。


好景不长,中国动画的辉煌在60年代中期,开始转盛为衰。


上海美术电影厂,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停滞。


这样的低谷期,持续了十年。


直到1977年,中国动画再次看到了新的曙光。


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文化艺术产业。


中国动画的另一座高峰,就此诞生。


由徐景达导演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一鸣惊人。



这部具有颠覆性的动画片,极具悲壮色彩。


甚至有人评价它,超越了动画本身,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


也正是这部动画,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


即便沉寂十年,你大爷照样是你大爷。


1977年至1983年,中国只有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等五家动画生产单位。


他们7年间共生产了820分钟动画,其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占据了91%。


那时的上美厂,百花齐放。


神话传说题材有《天书奇谭》《九色鹿》;

少数民族题材有《阿凡提》《善良的夏吾冬》;

科幻未来题材有《我的朋友小海豚》《小小机器人》。



他们甚至还创新出了水墨剪纸技法。


由于工艺复杂,这种技术连美国和日本在尝试一次后,都选择了放弃。


但中国愣是开创了世界动画的新先河。


利用拉毛技术,先粘上一点水,将纸上的毛拉出来,也就成了动物的毛发。



过后,再在纸张上进行渲染,使国画的虚实浓淡和韵味缓缓呈现。


《鹬蚌相争》就是代表作品。


这种极具质感的画面,柏林的评委看过后,嘴上一直说着不可思议。


国人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再次颠覆了人们对动画片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国民对动画片的需求量迅猛增加。


一批国外投资的动画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当动画制片厂开始转向市场化,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的本土动画厂,也失去了靠山吃饭的优渥条件。


由于特有的薪酬制度,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内部也发生了剧变。


越来越多的外来动画公司,开出了高昂薪水挖人。


老一辈动画大师开始落幕,新生代动画家又被挖走。


上美厂一时间,竟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1984年,宫崎骏和团队拍完《风之谷》,来到中国观光游览。


刚落地,他们就迫不及待要去朝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个影响他们一生的“耶路撒冷”。


然而此时,上美厂正处于变革关头,心里惦记的只有钱。


宫崎骏为此大失所望,扬言再也不来中国了。


同行的高畑勋恨铁不成钢:


现在的中国动画艺术电影,因为要追求利润反倒衰退了,他们失去了做动画的初心和热爱。


直到新世纪来临前夕,沉寂了二十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决定破釜沉舟。


导演常光希临危受命,拍摄《宝莲灯》。



这一战,只许胜,不许败。


为此,上美厂不惜动用了积攒半个世纪的关系网。


徐帆接到邀请,二话不说改签飞美国的机票,片刻都不想耽误。


刚刚远嫁美国的宁静,赶忙抛下处于蜜月期的老公,回到上海配音。


正在拍摄《鬼子来了》的姜文,撇下所有工作,马不停蹄跑来帮忙。


还有春晚台柱子陈佩斯,为了配音孙悟空,一字一句的推敲,比琢磨自己的小品还认真。



这些明星大佬,平时出场费少说几十上百万,但为了《宝莲灯》。


他们分文不取。


唯一收钱的配音演员,是16岁的胡歌,凭借沉香的一句“啊!”。


拿了50元片酬。



1999年,《宝莲灯》上映后舆论分为两面。


有人觉得它依然优秀,有人觉得它造型老土,失败地照搬了好莱坞的模式。


但在我看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做出了妥协。


为了满足观众的口味,他们摒弃了古典声乐,而采用流行歌曲,作为主题曲和插曲。


还特地请来刘欢、李玟和张信哲这些当红歌手演唱。


遗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宝莲灯》,未能拯救悬崖边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重金投资1200万,全球揽获票房2900万,但依然亏损了900万。


宝莲灯上的烛光,闪耀的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后的光华。


也是中国动画最后的挽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商业电影的失利,反而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动画连续剧上看到了希望。


《三毛流浪记》《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大耳朵图图》等经典动画的成功,总算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可公司多年经营不善,资金早已入不敷出。


葫芦娃救得了爷爷,但救不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随着日漫和美漫的的崛起,中国动画江河日下。


从此,中国动画一蹶不振,甚至成为难以启齿的耻辱。


最后,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中国动画,真的完了吗?


我想,最近五年的中国动画,告诉了我们答案。


《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重现民族传统故事。



《一人之下》《雾山五行》,点燃国漫全新热潮。



你说,我为什么相信中国动画?


是因为我知道,中国动画爱好者遍布华夏大地。


他们正举着火炬,前赴后继地涌向前方。


我们曾经辉煌过,也失去过。


但有一天,我们一定可以夺回本该属于我们的荣耀。


正如《姜子牙》中所说:


你一直是我羡慕的那个英雄。


这一次,该轮到中国动画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韦意《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衰落原因分析》

连艺文化《永远的《大闹天宫》和万籁鸣老师》

B站@紫银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之中国动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