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血脉: 一生家国梦 九子皆才俊 看梁启超如何当父亲 梁启超墓地:子女个个成就非凡,总占地近2公顷,梁思成精心设计

视频加载中...

2000多年前,汨罗江边,屈原舍身一跃成就了千古爱国佳话。几千年来,为国奉献、对国尽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治在华夏子孙血脉之中,代代相承。从今天起,央视新闻推出端午节特别报道《家国血脉》,让我们透过一封封家书、一句句家训,感受激荡爱国情,传承拳拳报国心。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是梁启超和他的后人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

家国血脉: 一生家国梦 九子皆才俊 看梁启超如何当父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篇“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的名作。梁启超有九个子女,有三个成为院士,其他六个在诗词、经济、图书馆学等领域也各有建树。

家国血脉: 一生家国梦 九子皆才俊 看梁启超如何当父亲

(梁启超的九位子女)

梁启超纪念馆馆长 周美玲有七个曾在海外留学,后来全部回来建设国家,这梁启超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梁家家书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1919年12月2日致思顺书)

国家生命 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1927年1月27日给孩子们书)

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1927年5月26日与孩子们书)

家国血脉: 一生家国梦 九子皆才俊 看梁启超如何当父亲

(梁家家书手稿)

这是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家书,翻阅400多封家书,“国家”“责任”是经常提及的内容。梁启超儿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曾说,“我父亲传给我,或者我的基因里头最重要的是两个字——爱国 ”。


梁思礼:爱国,不需要理由

1922年,晚年的梁启超发表了“屈原研究”,极为推崇屈原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人格。和屈原所处的时代一样,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抱着救国思想,梁家先后送七个子女出国求学。其中,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对工业救国有很深厚的思想,他决定去美国学工业。靠着津贴和勤工俭学,1949年9月,梁思礼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一些美国企业向他发出邀请,但他早已归心似箭,希望尽快回国。


梁思礼女儿梁红:这是我爸爸19471116号给他的好朋友写的一封信。如果人生之乐只在于自己养活一个家,实在无多大味道,我则更应该对没有机会的老百姓多负些责任。帮的方式是办工厂,因为我学工程,所以觉得这是我最有效的服务之方。”

(梁思礼在回国前与友人的合影)

这张照片是1949年9月的时候,梁思礼在等待回国邮轮的时候和他的好朋友一块拍了这个合影。

记者:看起来特别开心。

梁红:是,就要回祖国了。

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礼码头上,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伸出双手来迎接我,正像我们的祖国伸出双手来迎接我,我回来了,我母亲说你回来了,祖国也说,你回来了,我回来了。

回国后,梁思礼负责起草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六十年的航天生涯,梁思礼不仅主导和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神州飞船等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当年留在美国的同学,后来有的年薪是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他从未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梁思礼的女儿 梁旋:(他说)他的导弹是对准我们国家的,虽然我也研究导弹,但是我的导弹是保卫我们国家的。

“我们梁家的家风,要一代代传下去

小耳濡目染,梁思礼的两个女儿梁红、梁旋也先后投身到航天工作中。和父亲从事火箭研究不同,梁红研制的是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虽然工作中交集不多,但她至今仍珍藏着工作不久后,父亲送给自己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梁思礼女儿 梁红:他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个文章,看这个以后你知道航天的可靠性和质量有多重要。就是咱们工作上的事,事业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就是再大也是小事,你要是投身这个,你干每件事情你都应该是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大意。

除了科研的严苛和清苦,对于梁红来说,承袭父亲的航天事业,还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上世纪80年代,在“出国潮”、“下海潮”的冲击下,航天人才大量流失。然而对于梁红来说,面对“下海潮”,她却从来没有过动摇。

梁思礼女儿 梁红:我就觉得有一种紧迫感,这个事业是他们老一辈多么不容易创造这么一个事业,不能后继无人。那时候我有强烈的一个想法,我有责任把这个事情给接下去。

在梁家后代的眼中,“爱国、敬业、自强”是他们遵循的家风家训,在梁红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梁思礼89岁大寿时对梁氏后人的发言:

“人生不仅仅是短短的一根蜡烛,它的是暂时拿在我们手里的火炬,我们应该让它燃烧的更加光辉,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我想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大于向社会索取,向国家索取。这个社会才能前进,国家才能强盛。”

(记者:陈钰洁 王刚 )

【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梁启超是维新派领袖之一,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是公认的大师,他还在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梁启超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是一组反映梁启超墓地的照片)

梁启超墓地:子女个个成就非凡,总占地近2公顷,梁思成精心设计

【梁启超墓地入口】严格意义上来说,梁启超墓地应该称为梁启超墓园。梁启超墓园位于北京植物园东环路东北的银杏松柏区内,总占地面积1.8公顷。整租墓园是梁思成设计,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墓园,西部为附属树林地。

梁启超墓地:子女个个成就非凡,总占地近2公顷,梁思成精心设计

【墓园标志碑】梁启超墓园从选址来看,坐北朝南,其他三面青山环抱,独南面敞开,为典型的“负阴抱阳”的风水佳局,墓园四周环围矮石墙,墓园内栽满松柏。从这点来看,这座墓园是梁思成精心设计,寄托了他对父母的深深地感情。

梁启超墓地:子女个个成就非凡,总占地近2公顷,梁思成精心设计

【梁启超墓地正面照】梁启超墓地呈长方形,墓前树立着“凸”字形墓碑,阳面镌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个大字;碑阴刻“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达、思礼,女适周、思顺、思庄、思懿、思宁,媳林徽因、李福曼,孙女任孙敬立。”

【梁启超坟冢(和妻子李惠仙合葬墓)】梁启超墓地有供台,两侧各有一段带雕饰的直角形衬墙。墓碑、墓顶及供台衬墙,都是由土黄色花岗岩雕筑而成,前后浑然一体。除了梁启超、李惠仙外,墓园里还有王桂荃(梁启超第二位夫人)、弟弟梁启雄以及三个孩子的墓地。

【梁启超墓地侧面照】梁启超不仅自己非常成功,他对自己的教育也非常成功,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其妻为林徽因;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四女梁思宁则投奔新四军参加了中国革命;五子梁思礼则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八角石亭】石亭绿色琉璃顶,石椽、石斗拱、石门洞雕刻精致,四周辟有洞门,周围建有平台,穹顶雕花瓣图案,亭内空无一物。据说,最开始准备在石亭内树立一尊梁启超塑像,最终不了了之。

【甬路石碑(两块)】据介绍,这块石碑是梁家人从没落的皇族墓地买来的废碑,当年准备磨掉旧碑文重刻新字,结果不了了之。刚开始石碑没有树立,后来人们将其树立起来(这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因为石碑上的字迹没有磨掉)。这里插一句,1978年2月24日梁启超墓园由其后人梁思庄等人,无偿交给北京植物园。

【梁思礼墓地】梁思礼墓碑以“云台之上”设计,由阶梯状碑座、碑体和方形献台组成,蕴含了梁思礼院士的生平。梁思礼是中国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

【梁思庄墓地】梁思庄是梁启超的次女,她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梁思庄的女儿吴荔明回忆母亲时说:“她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任何遗产。她留给我的是她对我那深沉的母爱。妈妈爱我至深,但很少用语言表达。她在重病的5年里,不能说话,但那无言的爱从未离开过我,总是温暖着我,给我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