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老家在广东新会,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成了旅游景点 康有为故居有感

梁启超的老家在广东新会,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成了旅游景点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梁启超是一位风云人物。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他的故居就在新会会城镇茶坑村,如今梁启超故居已经是当地的一处旅游景点,免费对游客开放,这里也是新会特产-陈皮的主要产区,在去往梁启超故居的路上,就有许多售卖陈皮的商户。

梁启超的老家在广东新会,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成了旅游景点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保留着当地建筑风格的青砖院落,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有400多平方米。故居的格局以及陈设一如往常,还原了当年梁启超在这里生活的样子。

梁启超的老家在广东新会,占地400多平方米,现在成了旅游景点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梁家在当地也算是大户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幼跟随祖父识字读书,学习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他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来跟着康有为学习,颇有才学。

故居的怡堂书室,就是梁启超少年时期学习的地方。怡堂书室占地面积124平方米,书室左右各有一耳房,其中右耳房是1892年梁启超与新婚妻子李蕙仙的卧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梁启超还有一个儿子非常有名,叫作梁思成。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变革时期,时局动荡。如果在太平时期,他完全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平步青云,进入仕途。与康有为结识,是梁启超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抛弃旧学,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

1912年,梁启超结束了14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国。后来他曾一度加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随着袁世凯恢复帝制,梁启超对袁世凯越来越失望,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晚年的梁启超退出政坛,从事文化教育活动,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

在梁启超故居正中,有一座梁启超的铜像,高2.38米,铜像中的梁启超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作深思状,再现了当年忧国忧民、不断探索,并为之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不息的风采。

2001年,在梁启超故居旁边建起了这座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这是一座中西合璧风光的建筑,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

康有为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深远的正面影响。

纵览康有为的成长历程,其出身官僚地主家庭,深受家族成员影响,程朱理学的熏陶,从小有机会也把握机会博览群书,敏思好学,在当时就深得乡人喜欢,被尊称为“康圣人”。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成就了后来他和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张,坚决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请求皇帝办工厂、筑铁路、废除八股考试等。

后来康有为中进士,但其并未到任,继续上书皇帝迅速变法,后来德国抢占我国胶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变法,光绪帝随即展开变法求存,却遭到慈禧太后极力阻挠,很快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随后康有为开启了16年之久的海外求知流亡生涯,为其形成开阔的世界观,广泛的文化融合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生命的尾声,没有看透历史的潮流和趋势,过于保守的文化根基,让其主张保皇和复辟,留下人生败笔。

总得来看,康有为的一生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正面元素,大家可以来康有为故居亲身体验一下……


康有为故居有感

位于青岛汇泉湾畔的故居


康有为故居有感

一生追求最后落脚青岛山海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