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墓碑上的4个字,让张学良见到后长跪不起 「每日故事」每日必死一回的人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候,中国古代的文化价值观不断被肢解,西方思想不断深入,而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肢解与西方思想的吸收都不纯粹,因此造就了民国时期文人才子的特殊韵味。可能也正是这样,民国时期才有如此多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

而说到风花雪月,最著名的便是张学良了。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的东北,其父是那段时期最强势的军阀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而张学良是其长子,因此张学良从一出生就注定不平凡。
我们认识张学良一般都是在历史书中知道的,知道他不甘心受日本的拉拢,为全国统一做贡献。知道他如何不畏强权,硬是绑架蒋介石促成国共合作抗日。但是除了历史事件,张学良的的爱情也被世人所广泛流传。

张学良的出身再加上其英俊潇洒,吸引了许多追求他的女人。而张学良这一生最重要的女人却是被他爹硬生生安排的
首先是政治联姻上,他作为当可以左右民国的军阀头子的长子,自然有许多名人想要和他联姻。其次是张学良他自己。张学良生的一副英俊潇洒的好面庞,因此许多受到西方自由恋爱思想的女人都自愿去追求张学良。此外,张学良本人性格外向,而且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因此和许多女人有过关系。

而张学良的原配夫人却不是在觥筹交错之下,就过三巡之后结交的,一点也不"民国",而是被他爹硬生生安排的。于文斗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一个富商,主要是以军火生意为主。而他年轻时候曾经救过张作霖一命,因此二人关系相当好,但这却也为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埋下了祸根。
于凤至生的乖巧可爱,天资聪颖,十分讨得大人欢喜。张作霖见到年幼的她时便一眼相中,忙问生辰八字。得知生辰八字刚好,再加上政治联姻,兄弟联姻。张作霖便下定主意要把于凤至当作自己的儿媳妇。
而张学良肯定不干。张学良还曾为此坚持反抗过了一段时间,张作霖眼看拗不过他,便放出条件:你只管结婚,结婚之后你在外面找多少个女人都没关系。这句话好似一句伏笔。就这样,15岁的张学良和于凤至结婚了。
而张学良一开始也和于凤至相处的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很甜蜜。因为于凤至魅力实在太大了,不仅生的好看,性格也没有缺点,说话就似春风拂面,无论是张作霖还是张家侍从都打心里喜欢这个知书达理的女人。就连性格暴怒无常的张学良称,只要见到于凤至说几句话怒气便消了一半。
但是和一开始一样,张学良只管结婚,其他的便由不住他自己了。
为了张学良,他甘受他分担爱意给其他女人,为了张学良,她几乎放弃了所有
张学良的身份地位以及那张脸,注定他免不了风流。在军中时期,他爱上了一个叫谷端玉的女子,二人感情迅速升温。而于凤至当然知道此事,只不过二人像是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一般默契。不给她名分,只是单纯的在一起而已。以至于后来谷端玉闹着想进张家府邸时被二人双双拒绝。而这样坏脾气的谷端玉后来闯下了不少祸,以至于二人后来直接分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女人也十分重要,她便是赵四小姐——赵一荻。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故事堪称是小说般精彩。二人在舞会上相识相恋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而赵四小姐为了张学良直接退婚并且直接来到了张府。正是这样,甚至于凤至都不得不接受她的存在。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被囚禁之后,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小姐为了照顾张学良甘愿去牢中照顾他。但是在1940年,由于于凤至染上了癌症,必须去国外治疗,因此去了美国,但是这一别便是永远。
后来的张学良一直在台湾,而赵四小姐一直陪伴着他。而此时的于凤至因为孤身一人,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在华尔街大展身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眼光,奇迹般地成为了一个大富豪。
但是两人终究没有相见,1990年,于凤至死去,而此时的张学良仍在囚禁当中,终究没能等来他。自己一人孤身在美国死去,而她的墓上写着"张于凤至",直至死去,她也忘记不了张学良。之后,张学良来到美国时,见到了这这四个字,潸然泪下,久久跪在原地不肯起身······
一九一八年,爱国将领冯玉祥以混成旅长的军衔,镇守湘西北的门户重镇——常德。

冯玉祥
在冯玉祥镇守常德的头一个农历年的除夕,刚刚下过一场雪,气候寒冷异常。入夜,虽然风停雪止,但雪水正在冻结溜冰,显得更加寒冷彻骨了。冯玉祥耳听得更夫值夜的二更竹梆子敲过便身披一件紫狐大氅,只身出了冯公馆。
冯玉祥走出冯公馆,踏着冰冻的残雪,“咯吱“咯吱”地从北门走到下南门,再从上南门走到大西门,然后,又从大西门直奔东门口。一路上,他只听到那稀稀落落“关财门”的鞭炮声,家家户户大概合家都在围着火盆团年守岁了;街头巷尾冷冷清清,大街上已见不到人迹了。
冯玉祥“咯吱”“咯吱”地来到东门口,远远看见在城门旁边有一个人,正在那里跺脚搓手,象是在等待什么。在那人身边,放着一只竹篮子,篮子里放满红红绿绿的不知什么东西。冯玉祥感到奇怪,忙向那人走了过去。到了跟前,这才看清,原来是个衣衫破烂,腰扎草绳的白胡子老头儿,在雪地上冻得跺脚搓手。再看看旁边的竹篮,原来是满满一篮烟花、鞭炮。冯玉祥明白了,这是个卖鞭炮的小生意人。他问老人:“老人家二更早过了,街上也没有行人走动了,天气又这么冷,您怎么还不回家去合家团年呢?”
冻得瑟缩作抖的老人,可怜巴巴地望望冯玉祥,叹口气回答说,他是附近乡下的一个孤老,本想凑点钱到常德城里兑点鞭炮卖,好赚几个小钱回去过年。可他不知道兑鞭炮商行在哪,左问右找,就把时间耽误了;这时候城里人早关门守岁了,谁还来买鞭炮?这一篮货物卖不掉,就只好将就着在这儿等买主了。

冯玉祥
冯玉祥陪着老人叹了口气,想了想,就对老人:“老人家,这一篮子鞭炮我全买了。您要是帮我把鞭炮放了,另加您钱。老人家,您若愿意替我把鞭炮从东门一直放到西门去,我再加倍给跑腿钱!怎么样?”
老人听得心都笑了。可是,他又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便眨眨一双昏花的老眼打量着这奇怪的买主,巴巴结结地问:“老爷!您这不会是跟我老倌子说笑吧?”
冯玉祥两手紧紧抓住老人的手说:“老人家!您是一大把白胡子的长辈了。再说,我也不是老爷,我是个喂马的马伕;我怎么会跟您老说笑呢?”说着,他脱下穿在身上的狐皮大氅,把它披在了老人身上,告诉老人说,他这会儿身上没带着钱,要老人明天去找他。说完,扭头便走。
老人忙追上去问:“老爷!明天我老倌子去哪里找您啊?”
冯玉祥头也不回地说:“您去冯公馆,找冯玉祥就是了!”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常德城里到处响着鞭炮声,人们都在“开财门”喜气洋洋地互相恭喜拜年。奇怪的是,平日车水马龙的冯公馆门口,此时既没鞭炮响,也不见拜年人,显得冷冷清清。昨卖鞭炮的老头儿身穿冯玉祥的狐皮大氅,手提空竹篮,找到冯公馆,要面见冯玉祥。

守大门的卫兵见是个乡巴佬,又在门口高大嗓地叫冯玉祥,吓得连忙示意老头儿小声点,并且指了指挂在二门的一块写了字的白木牌子。
老人不认识字,还是一口一声要进去找喂马冯玉祥。卫兵生气了指着牌子说:“也不看看,牌子上写的是什么?!”
老人没法子,只好恳求卫兵替他念念木牌子上的字。
卫兵拿老人没法子,只得冲着木牌念道:“冯玉祥死了!”
老人一听愣怔住了,心想,昨晚还活蹦乱跳人,怎么这么快就死了?可是,大年初一,大公馆这么冷清,也象是出了吉利的事;何况,大年初一,谁能拿死来说笑呀!这么一想,老人心难过,可就“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啊呀呀!冯玉祥可是个大好人呐天老爷真是太不长眼啦!怎么这么早就把一个好心菩萨给“收’走了呢?啊呜呜…
哭声传进公馆里面,被正在捧卷早读的冯玉听见了,这才想起,是卖鞭炮的老人找上门来了。他连忙吩咐侍从,快门口把老人接进公馆,好生款待;等他读过书后,马上就去看望老人。
老人被接进公馆,受到了犹如上宾的款待;会儿,读过了书的冯玉祥出来见他,给他拱手作揖,拜了年。老人忙拉住玉祥的手问:“玉祥兄弟!
您怎么在大年初一早上,写那样一块牌子呢?”冯玉祥亲切地哈哈笑道:“老人家!您有所不知呀!我冯玉祥本是个穷光蛋出身,从小没念上书。如今想开头发蒙,识点字,读点书,可又常常有人来拜客、会友,搅扰得欲学不成,我才写了这么牌子,只当我死了,好让我关门读书。所以,我冯玉祥是每日必死一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