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叱咤风云,死后葬于北京郊区,陵园冷清、不见祭奠! 张之洞墓被挖开:头戴官帽、嘴里含明珠,和活人差不多!
回顾过去的历史,英雄、枭雄携手谱写了数不清的传奇故事,为后代文人的作品创作积攒了丰富的素材。孙传芳,一位历史课本上耳熟能详的名人。作为一代枭雄,当年叱咤风云,死后葬于北京郊区。

当年,孙传芳在世之时,与张作霖、吴佩孚合称为“北洋时期三大军阀”。那个时候,孙传芳位高权重,显赫一时。与历史上诸多“大人物”一样,孙传芳活着的时候,就提前为自己选好了墓地。

现在说来,孙传芳的墓地算得上是风水宝地。背靠青山,坐北朝南,视野开阔。特别要指出的是,孙传芳墓紧邻卧佛寺。而卧佛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多个朝代的帝王都先后前来参拜,香火极旺。

孙传芳生前把墓地选择在卧佛寺旁边,或许是希望死后能够得到佛祖的庇护。毕竟,与普通人不同,“大人物”孙传芳在战场上厮杀多年,生前的经历过于丰富。然而,孙传芳没有料到,自己叱咤疆场多年,最后却被人刺杀。
孙传芳死后,被葬于北京西郊自己选择的墓地,即现在的“孙传芳墓”。陵园门楼的牌匾上,刻着八个大字:泰安孙馨远先生墓。孙传芳,字馨远。若是不熟悉他的人,估计真不知道孙馨远是何许人也。
现如今,孙传芳陵园对外开放,成为了卧佛寺周边的一个名胜古迹,偶尔也会有游客路过前来拜访。或许是位了照顾普通游客,陵园门楼旁边的绿植后面立有一块石碑:孙传芳墓。值得一提的是,孙传芳墓的墓塔类似于“宝瓶”状,颇为少见。
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它依然保存完好,堪称奇迹。然而,相比卧佛寺,亦或是附近的另一个陵园,来孙传芳墓拜访的游人极其稀少,园区颇为冷落。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哪怕是清明节当天,孙传芳墓也不见有人前来祭奠,与旁边的另一个陵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一生顺风顺水,1837年出生、1863年中探花步入政坛,中法战争时任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名声大振。后设立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制铁局,修铁路,从“清流”派成为直追李鸿章的洋务巨擘。1909年,73岁的张之洞去世,1910年,张之洞与三位夫人合葬在河北省南皮县双庙村。但张之洞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尸骨会被一次次被掘出。

张之洞去世不久,大清就亡了,但由于张之洞生前的名望较好,从民国乱世到抗日战争时期,张之洞的墓始终安然无恙。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洋务派代表人物的张之洞评价持续走低,1966年秋,张之洞墓被掘开,打开棺材后,人们惊异的看到张之洞面如活人,几缕银髯飘洒胸前,头戴官帽,嘴含一个大珠子,身上盖了六七层被。随葬品有怀表、鼻烟壶、金银字画等珍贵文物四十多件,一个村民偷偷亲手掩埋了张之洞的遗骨。

1978年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各地兴起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张之洞成为了南皮这个欠发达县的“文化名片”。1993年,南皮县政府为张之洞重新修坟,不过是一座空坟。2002年,不明真相的盗墓贼挖开了新建的张之洞空坟,之后无功而返。2008年10月4日,也就是张之洞99周年忌日,遗骨被安葬在他最初入土的墓地中,这是张之洞的第四次葬礼。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张之洞的尸骨不断被大时代的风潮所侵扰,一次次被掘出又重新安葬,一共进行了四次葬礼,张之洞的孙女张厚粲曾说:“墓可以一次次的重建,但我们似乎把属于自己的信仰给忘了,我们的信仰就是文字和历史,重建信仰,不仅仅是修墓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