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层境界!弘一法师孙女李莉娟:祖父出家真正原因与它有关 李叔同是何许人也,为何在现代文化人中有这么崇高的地位?
1986年6月,天津大悲禅院弘一大师纪念堂里,有一位年仅29岁的俗尘女子正式在此举行了皈依仪式,并取法号契真。这位皈依的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弘一法师的嫡孙女李莉娟。
李莉娟之所以皈依,与她的祖父弘一法师李叔同有着莫大的渊源。
在弘一法师的众多后人里,现年61岁的李莉娟虽从未见过祖父,即律宗十一代祖弘一,但她却从小在祖父的影响下长大。对于自己的祖父,同为佛门子弟的她,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
李莉娟父亲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次子,为弘一在俗时与原配俞氏所生。弘一法师出家后,李端便与母亲和哥哥一直生活在老家天津。

李端对父亲弘一法师的记忆并不多,自幼由母亲带大的他和母亲俞氏更亲密。但李莉娟说,父亲李端一直非常敬重祖父弘一。
李莉娟对弘一法师的最初了解,也是源于父亲。
在李莉娟幼年时,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她最初并不知道自己是一代大家弘一法师的后代。
李莉娟得知弘一法师是自己祖父,是在那场特殊革命以后。1980年,弘一法师诞辰100年时,报纸上不断刊登纪念弘一法师的相关消息后,李莉娟才从父亲口中得知:律宗11代祖竟是自己的亲祖父。此后,李莉娟才慢慢从父亲嘴里和报纸杂志上真正开始了解祖父。
对祖父产生浓厚兴趣地李莉娟,在得知自己是弘一后人后的每一天里,只要有时间就会缠着父亲讲他知道的弘一的故事。对于这个懂音律、懂戏剧、会书法又有着众多传奇的爷爷,李莉娟充满了钦佩。
也是在这期间,李莉娟的父亲曾告诉她,祖父弘一刚刚出家时,得知消息的祖母虽难过但并未落泪。但至于她有没有在夜里落泪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当时弘一写过两封信给家里。
这两封信,一封是写给当时家里主事的弘一二哥(大哥已过世),另一封则是写给妻儿。
弘一在写给俞氏的信里说到:自己已出家,希望家里人也吃斋念佛,希望孩子们长大从事教育工作。
俞氏在弘一出家后,失去了经济来源,后来,为了自食其力,她考入北马路龙亭的一个绣花学校,学习了两年绣花,一为“散散心”,二为排遣寂寞,三也想以此闯出一条自力更生的路来。
后来,俞氏在家中照顾孩子的同时办了一个绣花补习班,招收了几名学生。但时间不长,学生们毕业后陆续离去。她没有再招生,生活又重新陷入旧的轨道,直到不久后去世。
俞氏去世这年年仅50出头,她去世后,弘一法师曾有心前往家乡悼念,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想来,也是缘分使然。

母亲去世后,李端和哥哥李准的生活更加困难了。这种情况下,李莉娟父亲李端只上了中学便未再继续学业。此后,他去南开中学任了出纳员。抗战爆发后,李端一家也未随学校南迁,而是选择留在了当地。而李端的哥哥李准则在举家搬到北京后,与李端一家失了联系。
八年间,李端一家始终未帮日本人做过任何事,想来,这与弘一法师在各地宣扬抗日有一定关系。已经出家的父亲在面对日本人时都毅然以他的方式宣扬抗日,如此情境下,作为弘一后人的他们,怎能为为偷生为日本人做事呢。
只可惜,1941年,未及抗战胜利,弘一法师便圆寂了。
五年后的1946年,李莉娟父亲李端在天津一个被服厂当了小职员,解放后留用转到化工站工作,直到1970年退休。
显然,李端并未如父亲弘一所期待的那样从事教育工作,但在战乱中,他们一家能平安活下来,或许就已经是对弘一的最大安慰了。
多年后的1985年,弘一法师的弟子即广洽法师在得知弘一法师后人在天津时,特地从新加坡跑来见他们。在和他们谈话后,广洽法师提出希望弘一后人能有人传承律宗的想法。
父亲李端对于广恰法师的提议很是重视,经过一次和女儿们的长谈,李端决定让李莉娟代表他们皈依佛门。
这以后,李莉娟便正式开始接触佛家文化。第二年,广洽法师再来时,文章开头的一幕便出现了。

李莉娟
这以后的几十年间,李莉娟一直精研佛学,同时研习弘体书法,她还同时致力于弘一法师的人格精神之宣传和弘扬。因为浓厚的兴趣和不屑的努力,李莉娟在李叔同史料研究领域成果颇多,曾编有《随弘一大师学佛》《佛学常识》等著作。
弘一法师众多后人中,李莉娟是唯一一位入佛门的,似乎,这一切,也是冥冥中的天注定。
深入研究过佛学和弘一法师的李莉娟,在谈到“弘一法师为何突然出家”这一热点问题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显然,她的答案和父亲李端完全不同。
父亲李端认为,父亲弘一法师出家与自己祖母的去世有关,他用了一个“气”字解释弘一的突然出家。
李端说:弘一的母亲氏媵妾地位,母亲在上海去世运遗体回天津的家时,被叔父挡在了家门口。理由是:妾室不能走正门。弘一是至孝之人,他生前就同情母亲在李家所受的苦和屈辱,死后,他断不肯母亲再受屈辱。于是弘一顶住各方压力,坚决让母亲的棺椁从正门进入了李家。
这件事虽然最后因弘一的坚持而得到了圆满,但弘一在此事后,对对人生、社会、家庭都产生了决断性的态度,他对俗世开始心灰意冷。他甚至在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哀”,以示自己“哀默大于心死”。
李端认为,这件事是弘一法师最终毅然出家的主因。
父亲的这一观点,显然没得到李莉娟的支持。李莉娟认为:要搞明白弘一为何会突然出家,还得深入佛法中才能最终找到答案。她说:
“学一学佛教的教理教义,待思想境界有了提高,一切(弘一出家原因)便自然明了了”。
在一次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访问时,李莉娟详细阐述了他对弘一突然出家之“秘密”的解读。李莉娟说:
“祖父不是受时代影响而出家的。对此,我特别赞赏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的观点,这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它们是依次递增的关系。祖父是已经将物质和精神做到了极致,所以转向了第三层灵魂的追求。而学佛出家,正是祖父追求第三层境界的必然,也是他做人做事极端认真的结果。”
李莉娟觉得,祖父出家,实是一种自然、必然的行为。
实际上,弘一法师李叔同一出生便拥有了万贯家财,如此,在物质上,他早就已经达到了极致。而在之后,他研习书法、音乐、戏曲、诗文等,这些学术文艺便是丰子恺所说的第二层精神,在俗世时,他也已经完成。
有人曾归纳过他在学术和文化上的各种“第一”: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创中国报纸广告画;最早编著《西方美术史》;最早创作和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最早介绍西洋乐器……
所以,将物质和精神做到极致的弘一法师,走向第三层境界:宗教佛法。实是必然。
那么,第三层境界的灵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对此,李莉娟依旧赞同丰子恺的论述:灵魂的追求,就是去探求真理,探求灵魂的来源和终点。
弘一法师弟子丰子恺当时的原话是:
“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也都只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他们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也只有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对弘一法师出家原因的这一解读,似乎也是弘一法师众多追随者比较认同的观点。
然而,也有很多人不接受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弘一法师出家背后肯定有着更大的、甚至不为人知的原因。
随着佛教的盛行,人们对他出家原因的猜测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些之外,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关于弘一法师的文章书籍、影视作品。
作为弘一法师的后人,李莉娟在提到部分关于弘一法师的影视作品时,有些激动地说:
“去年某地要拍一部关于弘一法师的电影,因为需要后人的授权,他们就把剧本发过来,一再叫我授权。我看完电影后只回复了一句话:大相径庭。这根本就不是写弘一法师,全是杜撰。他们说,弘一法师出家之后的生活太平淡了,不这样写没看头,吸引不了观众眼球。我说这个权我绝不给你授,最后他们决定拍一个纪录片。 ”
李莉娟一再表示,希望电视文学作品创作者尊重历史,不要胡乱杜撰关于祖父的故事。
作为弘一法师的后人和佛门弟子,李莉娟还希望世人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弘一法师出家24年来佛学的成果。
李叔同在近现代中国文化界具有极大的名声,有意思的是,好像他在正史中并没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反而是在许多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占据着相当的分量,虽然在正史中他不怎么被提及,但是在民间闲客们中间却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中并不鲜见,比如那个曾经放浪形骸的柳永,不被当时的朝廷所认可,但是在民间却有极大的影响力。又比如明朝那个唐伯虎,简直是文人雅士的楷模,没办法,太有才华了,想低调都低调不起来!

弘一法师简介
李叔同之所以闻名全球,首先是他的作曲才华,不过到现在为止,他到底谱写了哪些名曲,早已经不为人所知了。他为那首曲子所填的词却是流传了下来,别有一番风味,许多人都非常喜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歌曲的曲子据说是一位洋人写的,正因此,我们对李叔同冠以世界名人的称号,但他到底在外国多有名,这就不知道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李叔同唯一为现代人所知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人们对他一无所知。

李叔同诗句
李叔同第二件比较出名的事情,就是他的书法。书法要做到惊天地泣鬼神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王羲之,普通大众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但对于其作品的神韵,我想很少有人能领略其一二的。一方面他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太少了,另一方面字大家都会写,除了工整漂亮之外,谁还能看出第三样东西出来。一个人要在书法中把自己的情感准确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个书法家是很高的要求,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而李叔同的字,不过是众多书法家中的一件罢了,没有几个人会过多的留意。肯定我想会有很多书法鉴赏的名家会对我口诛笔伐,得得得,你说啥都对!
李叔同第三件令人广泛关注的事情就是他奇异的身世。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人并不想过多地参与到政治与无聊的社会搏斗中去。他选择置身事外,去和内心的自己做一个沟通与较量,这说明他骨子里是一个艺术家,并没有政治家的血腥与报负。当然这也没有什么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嘛!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罢了!我相信李叔同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精神自由地活下去,不受世俗的羁绊。然而人是凡胎肉体,几个人能做到这样,所以李叔同先生痛苦并快乐着。

弘一法师画像
我相信很多人对李叔同中年出家的选择是击节赞叹,也许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他的精神病不是自由的,所以他想借助外界环境的改变来获得一个相对的清静。当然这也没什么好丢人的,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得过且过罢了,谁能像李居士那样去执着地追求内心深处的东西。
除此之外,李叔同还是一个不错的书画家。网上说他对人体断食实验也有贡献,这咱就不说了!
有一件事情我非常好奇,就是李叔同一直在江南居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候兵燹不断,而日本人又是穷凶极恶,没有一点人性。虽然是佛门清净之地,那些和尚也难免遭到日本人的屠戳。而弘一法师是怎么做到独善其身,这是令我感到好奇的一件事情!